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她一生未婚,先后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有最赤诚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林巧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她给总理夫人邓颖超看过病,为冰心、林徽因接生过孩子。
(1)出生书香门第,受良好教育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她的母亲在她5岁时去世了。
父亲林英良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思想开明,从不重男轻女,亦不要求女儿裹小脚。
林巧稚从小就在新式学堂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和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学校里,林巧稚一边感受着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一边见证着国家被压迫、被歧视的耻辱。
在这种矛盾环境中成长的林巧稚,决心不像一般女孩一样,过早走进家庭相夫教子,而是要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
(2)克服困难,决心学医
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
毕业后,林巧稚想起,她5岁的时候,母亲因身患宫颈癌离世,落后的医疗技术让林巧稚过早失去母亲的陪伴。
她想,如果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很多人的命运会不会就不是这样?
两年后,她意外看到了有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招生简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只招收25人,但林巧稚决心试一试。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独自一人,从厦门到北京求学并不是一件小事。
医学院学费昂贵,对于林家来说负担沉重,因此家人对这样的决定并不赞同,
他们认为医学院要读八年时间,八年后林巧稚就是大姑娘了,怎么嫁给谁呢?
面对继母的强烈反对,林巧稚没有屈服,她说:”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3)考试中救人,被意外录取
看到林巧稚求学愿望那么大,父亲和大哥东拼西凑,为林巧稚凑足了路费。
1921年,二十岁的林巧稚,离开家乡,乘船来到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
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预科,那天考英语,当时天气很炎热,在紧张考试中一个考生中暑晕倒了。
林巧稚忙放下试卷,上前急救,把她送到了阴凉处,一来一回,那场考试已经结束了。结果最有把握的英语没有考完。
回到鼓浪屿,林巧稚闷闷不乐,500多人的考试中出现这样的失误,她猜测自己将与理想擦肩而过。
但不曾想,一个月之后,她收到了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林巧稚流利的英语能力和善良的品行。
虽然还没有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但她面对病人时展现出的果断和忘我,已经完美地验证了她的能力。
(4)发奋努力,获博士学位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等、最先进的医科学府,协和医学院的制度严苛,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
七十五分才能算做勉强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就是除名,没有补考和商量的余地。
八年时间里,林巧稚抛开一切,埋头苦读。作为少数的女生,她从不服输:“男同学考100分,我要考110分!”
凭借着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满腔热情,林巧稚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
到1929年毕业时,班级里一共入学的25人,只剩下了16个。
而林巧稚如愿以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还拿到了协和的最高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女生。
(5)放弃光明前程,选择妇科
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之后,作为优秀毕业生,林巧稚前途一片光明。
但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看上去“最没有前途”的妇产科。
很多同学都为她感到可惜,但她不以为然,她说:妇产科需要我。”
在那个旧社会,妇科事业一片空白。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生孩子相当于在鬼门关前走一回,十分凶险。
由于传统的接生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全凭经验,产妇的死亡率为1.76%,婴儿的死亡率更高达16%。
同为女性,林巧稚更能看到女性的痛苦与挣扎,她希望用科学生产的方式,让技术的革新为更多的普通女性带来安全和希望。
1929年,正式加入协和医院妇产科当助理住院医生的林巧稚,穿上了医生的白大褂,从此将这份责任扛于肩头,再未卸下。
(6)签不婚协约,决定终生不嫁
当时协和医院有规定,在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家庭与工作的取舍,林巧稚选择了后者,专心投入在妇产科一年又一年。
当时全国妇产科只有几家,而技术最好的就是协和这家,所以林巧稚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办公桌上经常是堆满了病历。
林巧稚一生未婚,后来她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7)完美经历人生第一次手术,破格提升
那是1929年圣诞节的晚上,大雪纷飞,医院内的外籍医生们早已离开去参加聚会,只剩下林巧稚还在悉心地记录病人资料。
突然,急诊室却收到了一位半昏迷状态的急症患者,此时,患者得的是宫外孕,一旦破裂就会造成大出血,随时有生命危险,眼下需立马进行手术。
作为助理医生,林巧稚没有资格主刀救人,只好打电话向当时的妇产科主任请示,对方表示,要么你来处理,要么让病人转院。
但外面风雪交加,病人性命垂危,也许根本坚持不到转院就诊。
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自己主刀手术,挽救这条摇摇欲坠的生命。
林巧稚想清楚了一切手术的细节和步骤,没有犹豫,就开始动手了。
第一次独自面对一场手术,林巧稚沉着冷静,紧握手术刀,动作干净利落。
一场手术持续了大半夜的时间,终于宣告圆满收官。凭借着她平时训练的精湛艺术,挽救了这名患者的性命。
半年,就被破格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总住院医生,打破了协和医院等级森严的体制。
( 8)为袁隆平接生,出生证明详细
1930年,27岁的林巧稚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也是她作为妇产科大夫,亲手把袁隆平接到这个世界上来。
林巧稚手写双语证明,证明很详细,当时,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想好孩子的名字,林巧稚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这位名叫“袁小孩”的男婴就是袁隆平。
出生证明右页中间是“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林巧稚娟秀的英文签名。
(9)继续深造,回到祖国
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9年,林巧稚因受协和派遣到美国支加哥大学医学院读研。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
她谢绝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10)开私人门诊,救死扶伤
1941年,日本占领封锁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住院患者被迫出院,曾经欣欣向荣的城市沦为了苍茫世界中的孤岛。
但林巧稚依旧没有离开,她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怀着“博爱”的信念,继续为苦难中的人民服务。
来这里就诊的,大多是付不起高昂费用的穷苦人。这些受到妇科疾病折磨的女性,大多没有去过大医院,长年累月被病痛折磨。
即使在艰难的境遇里,林巧稚依旧保持着一个医生最朴素的信仰和坚持,对她们施于援手。
这座艰难维持的妇产科医院,在日寇的铁蹄下整整坚持了6年时间,留下了8887份病历档案,她也被老百姓.称之为“活菩萨”。
作为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海外深造的女博士,林巧稚的身上从来没有一丝自傲,更不对病人摆一点架子。
她的病患中,有来自达官显贵家的阔太太,也有来自街头巷尾的劳动妇女,更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特殊工作者,对林巧稚来说,她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同。
林巧稚随身带着的出诊包里,时刻装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她不收一分诊费,还予以资助。
(11)淡泊名利,不问政治
从医的50多年时间里,她被邀请过参加中国妇联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还被邀请出席开国大典,在天安门观礼,但她都无动于衷。
其实协和医院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听着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林巧稚把开国大典红色的请柬放到一边,在产房里静静地工作了一天。
她说:我的职责就是看病,开不开会与我有什么相关呢?'她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她经常向那些年轻的医生传授经验。
8)一心为病人着想
林巧稚对病人的态度从来一致,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只看病不看人。
这就意味着,林巧稚从来不会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将病人区别对待,这种做法,很值得今天的医者学习。
她一切为病人着想,每遇到一个病人,她都仔细观察,仔细询问,认真写病历,她写的病历字迹工整,详细,中英文对照。
生孩子的过程总是痛苦的,生产过程中,总有产妇因疼痛双手乱抓,每当这时她就会伸出自己的手,她说:我不能让她去抓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受凉是会落下病根的。”
她还为病人省钱,叫那些家庭困难的病人挂普通号,有时还帮病人垫付医疗费。
林巧稚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对于妇科肿瘤的研究。林巧稚在晚年的时候,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病情非常严重。
但就算是如此,她依然在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最终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3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林巧稚从医60年,接生5万多婴儿按照遗嘱,她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全部捐献给首都幼儿园、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医疗事业,被称为“医学圣母”。作为一个弱女子有如此高的境界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