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没文化,真可怕!”其实,有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怕。
前段时间,网上一个段子突然就火了: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室友愣了一下,说:“你什么时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有人看完可能一脸懵圈,这有什么好笑的?爱读书的人,则会心一笑,心里默念五个字:朱自清《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父亲在给他买橘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书,是一面照见自己成长的“镜子”!不读书,岂不让人白白占了便宜,连拆穿的能力都没有?不读书,又怎么融入高级的朋友圈,优雅的开玩笑?
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他的《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也提出:事业、交际、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被读书左右。
作为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家,脑科学创意经济的领跑者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茂木健一郎以主观感受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写有《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这本《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则提出用恰当的读书方法改造大脑,让我们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
作者认为,通过读书来磨炼语言能力,更容易使大脑得到锻炼,并且,读书还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具体阅读什么书最能锻炼大脑?如何将读到的书活用于我们的人生呢?
接触优质文章,最能锻炼大脑
书是帮助大脑发育的最佳养料,虽然影视和音乐的效果也不错,但书的信息浓缩度是最高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收大量的信息,而语言最终会把这些信息归为一句话“是这么一回事”。也就是说,人脑的信息表达最为浓缩的部分就是语言。
读什么书,成了我们阅读前必须要做出的选择。为此,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多读经典书,并尝试用现代背景来解读书籍的内容。
所谓经典书,就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这些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够表现本行业精髓和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代表的那个时代最好的语言。
比如四大名著,比如作者在书中一再提到的《绿山墙的安妮》、夏日漱石的《我是猫》等。刚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时,可能会感到一些困难,但是可以借助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尝试着用现代背景来解读书籍内容,或者去查阅一些对这本书的解读文章,再或者就是反复阅读。虽然会花费不少的时间,但也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阅读各个领域的畅销书
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不同领域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来提高个人素养,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他一直推崇的夏日漱石,以及活跃在文艺与艺术评论领域的小林秀雄,俄国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中岛敦、中原中也、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达尔文等人的作品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而这些各个行业的“冠军型”人物的代表作,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才华,更是他们通过不断苦苦思索,超越了世间常识、经历无数体验,最终创作出来的。阅读这样的书籍,无疑是站在行业的巨人肩上,所看到的世界更为广阔,更为深刻。
判断一本好书的关键就在于“会不会想要讨论此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判断一本好书的关键在于“会不会想要讨论此书”。
喜欢分享是人类的天性,当发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时,大家都想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一本好书,也是如此,会让人想要忍不住和他人分享、讨论。
比如当和朋友聊天时,谈到对“认知”的理解,我常常会推荐蔡垒磊的《认知突围》,因为这本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而且让我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每次和朋友聊天,都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这本书,并且这本书也增加了我聊天的话题,它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聊天,或许只是生活中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却决定了一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受欢迎的程度,甚至有数据显示,聊天能力决定了人类的幸福程度。因为聊天能力强的人,可能会因为一桩小事就获得他人的帮助。
因此,千万不能小觑聊天的能力。
多读书,能够提升聊天,因为书籍既可以锤炼自身的语言能力,也可以传递一种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因素,而这种因素决定了在和他人聊天时能否感觉开心或者尽兴。
既然如此,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将我们读到的书活用到我们的人生中去呢?作者给出了7个读书的绝对关键点。
1、大脑适合“杂食”
因为不知道那本书会发挥作用,但是大量的读书是可以让大脑像腐叶土般发酵,在大脑里形成优质的土壤。
所以在阅读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不要局限于深奥的书籍,或者那些所谓能够提升个人素养的书籍。只有沉浸在不同的领域里,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究竟会因为什么样的事物而心动,真正地相信什么,喜欢什么。
2、同时阅读多本书
把读书培养成习惯的关键是将一项大任务细化、分解、拆开来降低心理上的难度。
作者在书中提到,面对“索然无味”的书,就不一定非得连续花上几天时间坚持读到最后,完全可以中途换另外一本书来读一读。这样不但可以转换一下心情,让自己重新有信心坚持读下去,而且也能够通过收集不同的观点,最终确认哪种观点是自己认同的。
3、打造作为自己轴心的“教典”
世上的书籍千千万,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找到在自己心目中占据轴心地位的作品,这些作品就被称为“教典”。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教典”,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从而吸取到无限的养料,滋润自己的大脑。
4、与“万事通”做好朋友
没有谁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万事通”,但我们却可以和了解不同知识的人做朋友。特别是在阅读一些对自己来说很有好处的书,但是却十分费劲的时候,就可以和那些一直大量阅读、擅长阅读的人交朋友,从和他们的谈话中去了解这本书,了解这些知识,从而引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5、区分“网络的轻松”与“纸质的高端”
身处信息时代,网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想要判断出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或者信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纸质书给予人更高的价值感。毕竟书中的信息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出来的,还是更值得信任。
6、分清好文章与坏文章
7、对“速读”运用自如
阅读是需要更多的技巧的,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完全书的方法并不适合每一本书的阅读。只有掌握灵活的阅读技巧,并巧妙运用,才能真正地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读书并不是在获取信息后就大功告成了。只有把人获得的知识跟自己过去、未来的经历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并不知不觉地发展下去,才能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形成“智慧和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