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 2019年1月21日-2019年1月27日,约2.5小时;
阅读书本:《通往奴役之路》;作者:【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译:王明毅、冯兴元等);1997年8月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68-P85页;
阅读目标:了解哈耶克其人及世界性声誉的由来,批判性阅读哈耶克思想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慢速阅读
阅读笔记及感想:
阅读1.5小时,笔记1小时。
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在这一章的标题里,作者将不可避免性加了双引号,意思是所谓的计划是可以避免的,一切行动的导向都是思想所致。所以首先要论证是什么导致了计划?
倾向垄断和计划的趋势,只是看法的产物,而不是客观事实的结果。这个看法就是技术的改变导致在许多领域中竞争没有可能了。实际上,是许多国家政策导致了垄断(令竞争在诸多领域中的没有可能),而不是因为技术改变。扭转政策,是能够恢复竞争的。
作者通过举例德国、美国垄断组织的产生,反复说明减少竞争的行为不是由技术改变导致的,而是人为导致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德国,遏制竞争是一项重大的方针大计,遏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计划的理想。
在那些主张集中计划者心中,整个经济过程越来越复杂,为了应对复杂,就有必要用某种中央机构来进行协调(即国家集中计划)。
而在作者心中,竞争要发挥协调作用,倒越是要在那些复杂分工、复杂经济环境下(因为集中管理范围小,而竞争所能达到的协调范围可以远超计划的限度)。
通过竞争协调的方法是,让企业经常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动态调整自己的决定,即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而不是通过中央(中心)了解全局后、命令调整。比如“价格体系”便是这样一个必要信息,当竞争成为普遍环境,且让企业容易获得价格体系中的信息。
作者肯定计划的好处,即通过集中计划的确是能带来诸多的眼前利益—相比竞争更容易促成某些目标,但是哪怕强制计划当前只有利益没有害处,也不应该采用,因为要替那些难以预见的自由发展保留余地。
专家们都希望他们的目标得以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目标,也都有内心的价值顺序,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所有人都知道通过计划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不同的人内心的价值顺序却不尽相同,如果允许对社会进行计划,那么掌握制定计划并实施的人就会夸大他们所最重视的目标(这些人对社会的观察并不是全面的,而仅是局部),而忽略或压制其他人的合理诉求,理想家到狂热者仅一步之遥。
因此,作者是强烈反对集中计划的(那种摒除竞争的集中计划),他认为只要认清事实,改变思想,计划的趋势是可以改变的,可以主动选择不走向那条通往奴役之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