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团开了一个读书会,谈了谈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获益良多。
毛姆,一个受大众欢迎的作家,同时也是批评家的对象。
二战之前正是他大红之时,可是关于他的评论很少,即便有,也很少有好的评论。
而关于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人,我现在对他感兴趣,可能源于高中时总是看到大概是“地上都是六便士,而他只看到了月亮”这句话吧。一个快被大家用烂了的句子。所以至今我才读完了他。
但是这个人老师一般不讲,很显然我们是从非主渠道途径知道这本书的。有的是偶然在别人的书评里看到了这个名字,出于好奇。有的是从别人口中听到,还是出于好奇。所以,我们认识了毛姆,认识了斯朱兰。
先说说毛姆吧。他的作品与主流文学疏离,但是他对自己的艺术有强烈的信仰,他觉得他写的东西是为了pleasure。或许对于大多作家来说,写作是欲望的宣泄。
他是一个生在法国的英国人,他的父亲是英国大使馆的律师。他的作品有着由于环境的现实主义色彩。他还是一个书评家,他谈论了很多的作品。他也常常大言不惭地谈艺术。而他的小说好读。因为他的特点就是叙事技巧很朴实,文笔典雅。为此他甚至自嘲:那是因为我的单词量太少!
总之,他的作品充满了反讽,对事,对社会。而且可读,耐读。
再说说这个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它1919年发表,但构思多年。在此之前,毛姆写出并发表《人性的枷锁》。
而在这个小说中,月亮无疑是理想的化身,便士则是最通俗的生活。又是理想与现实,艺术与日常的矛盾与选择。
而斯朱兰作为小说主人公是有魅力的,但是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出现是很可怕的。毕竟他是那么的异类,那么的不符合我们的道德。
中国人的思想是比较平衡的,即所谓的中庸。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怕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人。
八卦一下来讲,毛姆是同性恋。而他笔下的女人大部分都不那么可爱,所以有时我们或许可以揣测他与笔下的女人是情敌。当然,这都是猜测。
在小说中,斯朱兰的妻子附庸风雅,这很好地体现了英国社会的阶级性。而小说的作者即毛姆,他的叔叔不要他做公务员,认为太丢脸,原因是做公务员竟然要考试,有失身份。所以毛姆选择了医学,而后来毛姆弃医从文。所以说,有时候我在想,毛姆是在塑造他心中所谓的天才,那个他之前做不到的自己。
毋庸置疑,毛姆是一个很能挣钱的作家。像他一样名利双收的人还有莎士比亚等。虽然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作家都应该是穷困潦倒的,可是为什么呢?就像我们潜意识认为天才都有怪癖一样。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人为创造的观点。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盛行。而小说中画家斯朱兰所蔑视的是家庭,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而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神圣且不可挑战的敏感点。可当时他却以决绝的姿态这么做了,让人震撼。
他是有点可怕的,而他这个人是艺术不是生活,他是远离现实的理想化身。但毛姆的描述又让人觉得他是真实的。他粗犷的人物形象,与想象中艺术家的形象背道而驰。
身为中产阶级的艺术爱好者,斯朱兰,以一个粗野寒酸的艺术家形象加深了天才的遗世独立的孤独之感。对他来说爱情是庸俗的,作者甚至宽容了他对美引起的非正义性行为。这正如王尔德等的一种时代思潮:美超越道德。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尼采推崇的酒神精神。而斯朱兰恰恰是一种酒神文化的表达,他寄托了毛姆的憧憬。
我们知道,毛姆是一个懂得享受的有钱人,他怕是不能体会主人公真正的疾苦贫寒,所以才能创造出这么一个人来。其实,也不算是创造,因为斯朱兰的原型是高更,那个和梵高一样,死后才出名的艺术家。这里顺便引用一句老师的话,“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不仅仅艺术天分高,而且商业天分也令人咋舌!”
我们知道,这个小说有一个悲剧式的结局。其实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仔细想想,毛姆是一个很憋屈的人,因为他是同性恋,所以很有可能这个小说是他感情的宣泄。当然,这是后来一些人挖他的私生活得出的。就像毛姆生前喜欢挖别的作家的隐私来评论别人的作品一样。
总之,对于大多人来说,我们应该会被主人公所震撼吧。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切的震撼,都来源于我们做不到。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有时候觉得毛姆的叙事方式很啰嗦,拖拖拉拉,不干净利索。而我不喜欢这种作品。我喜欢《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 》《追风筝的人 》《偷影子的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这种风格的书。但是不真爱《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白鹿原》《月亮与六便士》等等。
我喜欢萧红,喜欢大冰,喜欢林徽因,喜欢《杀死一只知更鸟》,喜欢《红楼梦》……
因为读了,所以有所倾向。
回归作品本身,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天真烂漫,以至于无法评判美否。而斯朱兰更是对高更的一种变形的展现。真实的高更是怎么样的呢?
高更,法国人,全称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这就是高更。
似乎也是斯朱兰。
(以上图片是高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