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框架
认知,简单来说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而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科学和认知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研究的是人类认知过程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已知的场景理论有:
- 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从而决定不同的世界观。被否定,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不同。
- 语言与思维统一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被否定:语言和思维是可分离的。
- 思维决定论:认为人先有思维,然后才有的思维,婴儿可以辨认世界,但是没有语言。被否定,人刚来到世界之后一直受到的是来自大家语言的输入,不能否认语言的作用。
原型理论与范畴
范畴原本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将范畴看做是对客观物体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基本概念,我们经常提到的范畴化,就是对外界事物进行主观概括,和划分属类的心智过程。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关键性认知方式。如果我们没有了范畴化的能力,就无法建立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无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现象,无法理解各类事物的关系等等。
范畴就是范畴化的结果,关于范畴化有两大理论体系:
- 经典范畴理论
- 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亚里士多德~维特根斯坦时期,范畴被视为是拥有共同特征元素组成的集合,该集合内的成员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成员共有的特征是二分的,典型的例子是句法学里二分结构的树形图。
维特根斯坦重新审视经典范畴理论的二分逻辑,认为范畴边界具有不确定性,范畴成员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即一个家族成员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程度是不同的,儿子可能在一些方面像父母,也有像祖父的。
中心成员即典型的鸟类一般是麻雀和燕子等,通过将他们视为原型然后与其它飞禽进行比较,猫头鹰等这些飞禽也可以划分到“鸟”的范畴。
概念隐喻
典型的隐喻结构是“A是B”,如时间就是金钱。
一直以来隐喻被视为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方式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构建语言等不可或缺的心智机制。这就形成了隐喻认知理论。
研究表明,6~7岁的幼儿就已经掌握了几百个隐喻概念,被母亲抱着的生活会感到温暖,头脑中负责“情感”的神经元和负责“温度”的神经元在该过程建立了联通关系,形成一个神经回路。这就产生了概念隐喻“爱是温度”
概念整合
人们为什么会有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能获得概念和理解意义、为什么会形成语言?这就涉及到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心智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层创空间(融合空间)。构成概念整合网络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区别,概念隐喻是单向的,从源域到目标域,不能解释一下不同于源域的新创结构或者新概念。而概念整合理论涉及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相似关系,相似性存在于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
- 语音相似性: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相似关系,典型的例子是拟声词,呱呱,滴答滴答
- 书写与意义相似性:人,火
- 句法相似性上讨论比较多的,顺序相似性,举例相似性,数量相似性
- 顺序相似性:他走过来坐了下去,不会说成他坐下来走了过去。 因为先走过来,然后才做下来。
- 距离相似性:关系越密切的词在语言结构中靠的越近,亲切的语文老师,“语文”比“亲切的”与老师的关系更近。
- 数量相似性:需要提供信息的数量越多,语言表达就越长。
- 今天会下雨
- 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
- 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但是我没带伞
- 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但是我没带伞,结果变落汤鸡了
图形背景理论
一个客观的图片,在人的心理会反映出不同的结果。有人看做是面孔,有人看做是花瓶。
框架理论
“认知结构——其知识是词语表达概念的先决条件”,例如商业事件框架,其中包括买方、卖方、商品、金钱等要素。
买和买双方关注的内容是相反的,与该框架相关的知识和观念为人们理解这些动词的语义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框架还可以运用到语篇语义学,例如:小明吹灭了蜡烛,拆开盒子查看礼物。这些都属于生日聚会这一框架的。
意象图式-图式表达
识解
识解,人具有以不同方式解释同一场景的能力,有五个基本要素: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们描述特定现象的生活肯定是无法绝对客观的,我们总是从特定的视角观察对象。
- 详略度:生物->动物->猫->宠物猫的详细度是递增的
- 辖域&背景:当我们想要理解一个表达式的生活,往往需要另外一个或几个表达式的意义或者机构作为基础,当我们想要知道弧度是什么的生活,我们要知道圆是什么。
- 视角: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主动被动语态,
- 突显:描写事物或者场景时,我们要突显的对象。“我打碎了花瓶&花瓶碎了”,突出的对象分别是“我”和“花瓶”
我们使用的语言有时候会强迫我们关注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当我们学会了一门新的语言的生活,我们会不自觉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或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