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所述《四川省城街道图》已具备了近代地图学绘制地图的部分特点,是近代成都城 地图绘制一个范式的转变。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更多运用近现代科学绘图技巧绘制的成都城 市地图出现,从这些准确度和制图技艺都大大提高的近代地图中,我们也可以窥得成都城整 体的近代化进程。
在《四川省城街道图》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成都图书局发行的 《新测考订四川成都省城内外街道全图》和与此图一脉相承的傅崇矩光绪三年(1911)出版的《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 但《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无论是文字注记还是街道细节等各方面,均远详尽于之前各图。此图绘制景象时间下限为 1911 年春,这为我们探讨清末民初的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提供 了详细的图像史料。1911 年,成都的整体城市格局仍是两河环抱、三城共存,城市建成区 进一步扩大,街道密布。其中,道路网络以大城、满城、贡院分为三个形态区。大城街道形 态与《四川省城街道图》中一以贯之,主干道仍为北、东、西三座城门大街,三大干道由长 顺街相连。满城内街道布局如前所述,并无改变。同时该图详细绘制了并未形成道路的区域, 如城市西南角的菜田和桑园,以及用来绿营驻扎的教场。
城市的政治中心集中在城市东部,主要是总督部堂、将军衙门、提督军门、布政司、提刑司、提学司、盐运司和图保局,以及长期以来位于皇城以北的一府两县衙门。这一点与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舆图竟有惊人的相似,展示了成都城几百年来城市空间形态的传承性。 军事中心以城市西部的满城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大型军事功能区。而在大城东南角的机器局新厂,在更早之前的古地图中未曾出现。教育中心较为分化,但也是延续了自明至清的传统,分别是文庙前后街、府县学宫和原贡院区域。
经济中心则分散在大城内各街巷中。清代成都很多街巷名称展现了不同的商业功能,根 同治年间《重修成都县志》记载当时成都县内(不包括华阳县)共有大小街巷 115 条,其中 贡牌 8 条,南牌 15 条,中牌 19 条,北牌 29 条,府牌 44 条,而具有商贸性质的街巷,多 以所贸易物品为名,如东鹅市街、烟袋巷、鱼市口、南暑袜街、北暑袜街等。进一步细分可知,贡牌有两条商业街,南牌有四条,中牌有五条,北牌有十条,府牌有八条。根据地图 中所绘制,可以看出由于成都平原水路运输网路的分工不同,成都对外联通的主要方向是东门和北门,承担经济功能的街巷也多位于东大街、新开街、暑袜巷等中部和偏东北部。
而通过将同治年间《重修成都县志》所记载街巷与《新订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中所绘制街巷进 行对比,同时考虑到方志记载的滞后性,不难发现在至少几十年的晚清时光里,成都城市街 道变迁差异较小,近代化特征未完全显现。而如今成都市颇负盛名的“春熙路”、“人民公园” 等商业街、公园,都是民国之后所不断建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