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毛佟 第98篇原创文章
以前在北京,一直有一个有趣的对比,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在国贸上班还是在中关村上班。答案是,穿着职业套装,拎着时尚包包,手拿星巴克的人就是在国贸上班的人,而穿着T恤牛仔裤运动鞋,背着电脑包,拿着豆浆煎饼果子的就是在中关村上班的人。时代变化快,中关村的小商铺都转型电商平台了,变成了创业大街,而现在中关村的人也每天喝着星巴克谈融资了。
记得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当时知道的品牌不多,基本上只认识肯德基,麦当劳,还有就是星巴克,因为没有喝过星巴克,觉得那是高端人士出没的地方,所以心里一直对星巴克抱有各种幻想。当在美国看到满大街都是星巴克的时候,觉得在这里,星巴克可能和中国的豆浆一样普遍,一定要尝一尝。
于是我们去了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世界上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厅还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并没有让你觉得多么高大上,坐落在街道的一旁,显得非常的普通,如果不是因为门口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排起的长队,很容易就会错过。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美国很多连锁企业开始走向全球,你现在在世界各地都能够看到星巴克的logo。
其实咖啡的起源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奴隶被大批贩卖到欧洲,阿拉伯的时候,咖啡慢慢被带向了全世界,并且被发扬光大。我听过很多去过欧洲的人回来说,其实欧洲人并不喜欢星巴克,因为在欧洲,咖啡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所以他们有8000多种咖啡的做法,他们享受属于自己的味道和喝咖啡的方式,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星巴克来了之后,把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变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渐渐失去了独有的特色。所以很多欧洲人并不喜欢美国人的星巴克。
人和咖啡一样,每个人天生都是拥有自己独立个性的,有自己的喜好,自己擅长的能力,有自己的缺陷,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外人的期待,不断被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填鸭式的灌输,把我们塑造的越来越缺乏个性,就像生产线出来的产品一样,我们最终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星巴克全球化之后,统一了咖啡的标准,口味,价格,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使咖啡失去了一些特色。我们大部分人都很趋同,没有特点,缺乏自己坚持的信仰,最终,在社会的洪流中,随波逐流,直到消失。
最近有一个感受非常的强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特点的人。因为我混迹过很多社群,很多圈子,参加过很多学习,但是我发现,我永远是人群里站在边缘的人,没太多人关注,也没太多人讨厌,可能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就没有存在过。以前我把这种原因归咎于自己太内向,不爱表达,在哪里都是坐在一旁默默的关注。但内向并不能用一句“不爱说话”来解释。因为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其实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不说话,就不会犯错,所以,沉默就变成了常态。
最近加入了秋叶大叔组织的知识型IP训练营,接触了很多人,我发现,在某些小圈子里,一些人很受欢迎,原因就是这些人身上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标签,比如自媒体大V,PPT牛人,手绘达人,演讲高手,知识管理大咖,还有专门做表情包的,还有从来不发言一发言就变成经典名句的,还有发红包最多的,还有很多很多自带光芒的人。
反观自己,我也有标签,但是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每个都很平淡,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我曾经在朋友圈做个一个调查,问问我在大家眼中是什么样的,收集回来的标签有:热心的好人,旅游达人,摄影高手,懂生活的人,会玩的人,市场营销牛人等等,我知道这都是朋友的恭维。在不同人眼里,我有着不同的属性,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我缺乏独特性,不能让人一下就记住我的特点。我成了大家眼中的“平凡的老好人”。
古典老师在“得到”专栏《超级个体》的发刊词里写道:未来需要的超级个体,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是“T”型人才,良好及基础素质,并且在某一个领域有极致的专长。拥有个人品牌,在某个领域里有自己的影响力,善于利用互联网,抓住趋势,发挥优势。
我非常喜欢他讲过的一句话“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这不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成长的趋势。现在的社会在不断的细分,细分,再细分。你如果在某一个细分领域能够成为一小群人里的No.1,就要比在大众市场做一个普通的追随者要爽很多。应了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发现自己喜欢并且乐于投入的领域,拒绝那些看似美好但并不属于自己的诱惑,然后去深耕细作,让自己不断的成长,加强能力,塑造价值,然后转化回馈,再以此反复循环上升。因为是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做起来就算很累,但是心里是很轻松和愉悦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但我们所有的努力过程才是人生的关键。
《超级个体》里有这样一句话——个人崛起的时代,是一部分“超级个体”崛起,和一大群普通个体追随的时代。你是想做那个崛起的个体,还是想做那个追随的个体?
作者:卷毛佟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