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几日,刷微博的时候看到papi酱的一期的视频——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不再年轻。
(壹)
偶发感概,最近的我也在思考,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再是孩子。
即使每一期只有短短两章,但每次等待的过程都很激动,这是我每周的快乐源泉。
我们之前并不是很熟,甚至没见过,只是因为我有一次经他人介绍,请教学习方法而加了QQ。
她和我聊了很多,说感觉自己好像学习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硬生生的把大学生活过成了养老院。
没有高中过的充实,但如果再来一次,也不愿回到高中。
她说,高考可能是你一辈子最努力的时候了。到了大学,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压力,一个学期只有一次的期末考试,你再也不会有那种读书读到两点的欲望了,在舒适圈呆久了,就很难跳出来。我又问了她很多高中时关于未来的想法,她说,曾经的我,立志要读中文系,可报志愿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经济。我没有问她为什么,似乎有一种感觉,长大的世界,似乎都与我们小时候的幻想渐行渐远。我们都听过很多故事,许多人为了现实放弃理想,为了父母回到家乡,为了结婚放弃爱情等等一系列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这些事情人们似乎都已经司空见惯,觉得人到了一定年龄必定会为了现实舍弃些什么。我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一个城市,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家旁边,习惯了平淡,习惯了被父母保护,想脱离束缚,离开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荡。可是我害怕,我怕自己长大后会犹豫不决,怕最终变成那个被现实妥协的人。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可惜,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我本可以。
我们就是在感叹过去的途中,一点一点地在失去未来。
(叁)
有句话说:“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小时候看动画片,电视剧,正义邪恶似乎一眼就可以区分,当时还在嘲笑为什么主角这么傻,都认不清。但是现在的世界,对和错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
前几天班上发生了一件事,A同学举报B同学考试作弊,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班主任。其实在高中,偶尔瞄一眼同桌的卷子,打个小抄,拍个题,似乎大家都是司空见惯,同学包括老师,有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没有人会为了这些事而得罪别人,毕竟高考如果能作弊,那真的算你牛逼。而后班主任就开始严肃处理这件事,毕竟有人揭发,不能这么不了了之。要是处在小时候的世界,A同学举报,对。B同学作弊,错。一目了然。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却是班上有一部分的同学在疏远B。这件事情中,他们看到的不是B的“正义”,而是他打小报告,喜欢搞“内乱”,是那个自己做错事随时有可能捅自己一刀的人。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作弊”被当做一件小事,班上似乎没有人因为A的作弊而疏远他,而且竟然还有些同学很同情A的遭遇。
我之前在一个公众号里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路人看见小区楼下的大排档店主在挖地沟油,这个消息很快的被散播了出去,文章的作者义愤填膺,打算去举报,却被朋友制止。她的朋友对她说:
“以后别去那家吃就好了,这又不关你的事,别这么吃力不讨好。”而后来,这家店还是被举报了,原因竟是炒菜的油烟影响到了那栋楼的住户。人们只有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事情,才会去动手解决。这个世界似乎不在像我们小时候想的那样单纯,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大人们经常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曾经问过我爸,你会不会为你的兄弟两肋插刀?
他说,以前会,现在不会了。
(肆)
最近在二刷奇葩说,李思恒的那段发言直击人心
是啊,越长大,评判事物的标准就越没有小时候那么单纯,那么清晰
“我现在都不敢找我班上的学生帮忙”
“真的越长大,愿意无条件帮老师的学生太少了”
不禁感叹,小学时候,我们都在抢着做班干部,恨不得老师给你的事越多,越光荣。上了高中,发现当班干部,高考既不能加分,又浪费我学习的时间,百害而无一利。从自身的角度来看,于我个人利益一点好处也没有。
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被老师任命为宣传委员。自从高二进入新班级以来,黑板报就一直沿用去年的,一直套用一个模板,每次换主题只换标题,连文字都懒得改。有一次我无意间和她聊天,对话如下:“字都不改不好吧”
“管它的,又没人看”
“老师不会说吗”
“她不满意她画啊,又不是她画还那么多意见”
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已经开始求着同学帮忙做事情了。
占着这种心理为所欲为,大部分同学的想法是:我不想当,但因为是老师任命的,又没人做,勉强当一当。
我就是这样敷衍,你不满意可以啊,你把我换了另找他人,我不介意。
这个是我最不愿看到的长大后的世界,但这也是事实。
(伍)
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会有不适应,但是到后来之所以我们会妥协,是因为我们习惯了。
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再是孩子,就是你突然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希望我们都可以不忘初心,做一个喜欢的自己。
晚安呐,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