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周邦彦陆游诗词中的夏日熏香:金蟾噬锁烧香入,衣润费炉烟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虽然这首诗有春心莫共春花发,但不是写的春天的景色和心情,而是写的早夏。此时天地潮湿,在雨来之前,有雷声滚滚而过,营造了一种郁闷雷雨的寂寞庭院。但天上有雷车有过,人间却不再有车马停在这个院落。
这个女子在做什么?在房间里熏香,看着炉烟袅袅升起,而庭院内轱辘井,打水之后,湿漉漉的井绳还在这潮湿的雨天里。
虽然李商隐是用香烟之缭绕和井绳之寂寞,来形容一种缠绵却没有归宿的游离心境,但后世往往用轱辘金井,来形容夏天女子的庭院。比如纳兰性德名句,正是轱辘金井,从此簟纹灯影。
李商隐这首无题写了两个人曾经发生过最美的爱情,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相逢相守,而一个女子在季节的夏天,人生的盛年因为相思而苦闷。、
其中营造的这种多雨潮湿苦闷缠绵的意境,实在是让人共鸣。这个女子为什么会在室内燃香呢?当然后世有多种解释,说这个女子很富贵,很悠闲,用熏香打发时间,安定心情。又说这个女子是道家女子,焚香是她重要的工作修行。
但是轱辘井的存在,又仿佛证明这个女子是一个勤于家常的庭院女子,她等待一个不再回家或者无法相见的爱人。
当然李商隐的诗就是因为朦胧而让人产生无数的美和联想。那么其中熏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去除室内的潮湿和让衣服保持干燥。
有人说香料是外国人传到中国的,最早是汉朝中外贸易带进来的。实际中国人使用香料可以追溯到上古。因为自来就有在草本中寻求香料以祛病去秽。用芳草,花香,有香气的果实祭祀神灵和保护自己。比如三月三的兰草芍药,端午的艾草,四季的花香使用,燃烧松柏,樟叶和芸香防止衣服书籍虫蛀,都在进口香料之前。
中国古代的建筑多是竹木结构,而衣裳也是最绿色环保的纺织品,为了让生活用具更长久保存一点,会用各种方法,尤其是衣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衣服是重要的生活用品礼仪用品,且得到购买,都不属于廉价消费品。
那么在潮湿多雨的夏天如何保管呢?这就用上了可以收敛潮气的香料。一种是将这种香料放置在衣服当中,一种就是用熏香的方式将衣服或者用具烘干。
至少诗词里薰笼出现在隋朝,而唐宋有大量薰笼出现在诗句里。这是一种相对巨大的立体放在燃香外面的竹木笼子,上面可以搭晾衣服,靠香盆中的微火和香气,给衣服去潮,并且有香味。
这和李商隐这首诗里的香,有关系吗?那当然有,因为李商隐写的是夏天,香炉无论是烧的进口香还是中国本身的松柏香料,在这样的场景里,在安神的前提下是有净化夏天的室内空气,又有除潮熏衣的功能的。它的使用应该很日常,至少对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子来讲。井边打水,室内烧香,是生活运转的一部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
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
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宋朝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夏日熏香,吸引我的是周邦彦这首词。周邦彦28岁因为支持变法受到宋神宗赏识,官贵太学正,相当于北大清华副校长。不过宋神宗死后,他自然一落千丈,中年去江苏溧水县当县官。
这是初夏,这次贬谪的确和白居易有一比。他来到温暖湿润的溧水县,这里正是梅雨时节,树木当然美,那树荫是清圆的,小桥流水,江南风光。但是从生活上来讲,也相对不适应。因为这里地势低,又有山峦阻隔云气,所以非常潮湿。衣服因为潮湿,往往要不断进行薰晾。
那么衣润费炉烟,当然不可能夏天生个大火盆,只可能是薰笼薰香的方式去潮。当然做这些是他的家人。他自然有理由苦闷,因为白居易不也贬到过九江,黄芦苦竹,初恋给的绣花鞋都潮湿霉坏了?
在宋朝,夏天的熏香的实用功能,怕也不是专门为雅而雅。
“朱樱羊酪喜新尝,碧井桐阴转午凉。
书几得晴宜试墨,衣篝因润称熏香。
枯龟自觉支床稳,老马安能试草长?
半世学骚终不近,空余清梦上沅湘。”宋朝陆游《初夏幽居偶题》
宋朝的陆游,是一个接地气的,爱国的官员和诗人,他的晚年过得是相当的简朴,虽然他的诗往往呈现出非常明丽的状态,当时辛弃疾去他的家乡去拜访他时,他住的条件和普通农村居民没有太多区别,且家人边耕边读。
这首夏日幽居,至少是50岁之后的乡村生活。吃着应节气的时令樱桃羊酪,中午梧挏阴影下午后有凉。一场新雨后,空气潮湿,笔墨生润,那么衣服也要进行熏香。这里可以看到,夏天防潮对衣服用香料或者香炉熏烤,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霉变和潮湿。
这已经说明熏香防潮的日常性,融入了普通的生活。
现在已经无从知道古代防止衣服长霉和潮湿的香料到底有哪些,但是夏日熏香,可能不止是贵族和文士的闲情,一种祭祀,而是一种家常对付夏天梅雨季节的生活方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