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遇到了一个在南京读书的陕西人,没聊几句他就开始抱怨:
——哎,自从来了南京我就没吃过一顿好吃的面。
——嗯?南京的食品种类那么多,可以说是囊括天南海北了,还找不到你想吃的吗?
——不,我觉得南京的面都是细细的面,我想吃那种很宽很宽的。
其实,作为一个福建厦门人,其实我心目中的面是这样的
再不济也是这样的
所以在我看来,刀削面已经是一种很宽很粗的面了。
我默默地发给他了一张刀削面的图片
然后问他:这个够不够?
他毅然决然地回答我:肯定不够啊。
表示不服气的我在之后的几天,一直致力于找到我居住半径内最宽的面条,
直到我吃到了木桶面:
他终于点了点头:嗯,这个还不错,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像扯面那么宽的,那种面一口一口才过瘾啊……
在西北地区生活的日子里,我发现面条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根植在他们的骨子里。你可能在街头找不到米饭和炒菜,但一定能找到一家面馆,小小大大,装修简易,纵然种类不多,却着实特色斐然。
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坐在路边,呼噜呼噜地吃上一碗面,吃饱喝足后,打一个大大的响嗝,俨然一条西北汉子的满足感。
我终于明白了西北人对于面条的执念,所以想要探索他们的面条文化。
臊子面历史悠久,全国闻名。
其中含有的配菜也是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
其实,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豆芽、黑色的木耳、绿色的豆角、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棍棍面是一道陕西省关中地区特色传统风味名吃。口感爽滑、劲道。
棍棍面吃法比较多,可以拌炸酱,也可以浇西红柿鸡蛋、浇肉哨子、素哨子等等。
不过,陕西人最喜欢的吃法其实是油泼:在煮面条的最后一滚前放入一些青菜,煮好后一同捞在碗中,绿白相间的面条上放一撮红红的辣椒粉,把菜油熬得滚烫冒烟,猛地浇到辣椒粉上,只听“兹拉拉”一声,面条就上桌了。
食客可以按照自己口味放上醋、酱油、盐等各种调料拌匀,吃的时候还可以就上生蒜当佐料。
说到炸酱,就不得不提这一碗。
陕西的炸酱和北京不同,一般是用肉丁,蘑菇丁,土豆,胡萝卜等配菜,加上甜面酱、豆瓣酱等调料熬制的。
深感陕西人偏爱土豆,他们称之为“洋芋”。在他们的手中,这个其貌不扬的食材迸发魔力,演化出了种种做法和吃法,尤其是面里的配菜,一定少不了它。
所以他们有时也写做“杂酱面”,一开始我还以为是错别字,后来发现,一个“杂”字包罗万象,再贴切不过了。
还有就是开始时提到过的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现在也发展出了很多削面的机器,像文章开头时图片的那一碗薄厚粗细几近均匀的,一般就是机器削出来的。
会吃的人还是偏爱手工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接下来介绍一种与众不同的面条:牛筋面。
牛筋面不同于传统的面条:口感软滑,筋道,后味醇香。
春夏秋三季主要是凉拌,冬季热炒或者下在汤中。它表面有细泡,口感有筋度,所以得名,成了很多人夏季偏爱的小吃。
再说起来就是我那位同学偏爱的扯面了。
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
据说兰州拉面和BiangBiang面,也是扯面的一种。感觉扯面最宽,最踏实,也最符合西北人豪迈的性格。
可以说西北的面食文化也算是博大精深。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还有旗花面、蘸水面种种。
虽说厨师不同,手艺不同,家家配方也各有特色,但说到底,也总逃不了一锅面汤煮出的万里秦川,苦辣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