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这7个维度,成就自己。
时间之尺
郑重地活在“现在”,连接未来和过去:
- 对待工作,采取积极的未来视角。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规划,确认目标,为此奋斗。
- 对待生活,采取享乐主义的当下视角。在生活里,尽情享受当下,提高幸福感。
- 对待感情,采取积极的过去视角。在面对友情、亲情、爱情时,以积极的心态回看过去,经常怀念过去的美好事情,抱有感恩之心。
灵活地采用三种视角,平衡人生。并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切换。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 远期目标具体化,落实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
- 近期目标便利化,减少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干扰因素实施干扰的难度。简单点说,把手机锁起来,然后把钥匙藏到最深的地方。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 两个评价标准:当下的收益值及收益半衰期。
- 当下的收益值,包括情绪,知识,成就感,娱乐等。
- 收益半衰期,即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 我们应当专注做收益半衰期长的事情,先不考虑当下的收益值。
- ** 高收益值、收益半衰期长的事:**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 ** 高收益值、收益半衰期短的事:**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 ** 低收益值、收益半衰期长的事:**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读经典人物相关的书籍或自传;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的关系。
- ** 低收益值、收益半衰期短的事:**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注意时间的深浅,尽量往深度上靠。
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设定比现在高一级的目标和格局。不止于满意,而是要最优。
- 选择网络上高水平的在线课程,不选本校水平稀烂的课程;
- 选择国内或国外优秀的教材,不选择国内某些拼凑而成的教材;
- 选择与最优秀的人交往,不选择成天玩乐的人交往;
- 选择参加各种有挑战性的竞赛,不选择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课程作业。
选择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去做,不只为自己而活,为世界而活。
- 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 最近一周,我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当然也不一定是一周,你也可以想想最近两周、一个月或者半年,你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
- 然后,你可以再回忆一下,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
- 接着,你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
- 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
-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实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
人生困境三步走:
-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 如下图有三个案例,来自三个人的困惑,看如何按照三步走来进行的。
新思维框架,探索新的可能
-
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有三种模式可选择: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发展既有技能下的新的可能性,在其它领域去发展。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将爱好融入到工作中,将消费型爱好变为生产型爱好,深入学习,有所输出。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 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 比如在ABCD公司OFFER中选择工作时,如果拿不定主意,就按照自己内心认为会加分和减分的维度列出来,然后写权重,分别对ABCD四家公司进行估算。选择分数最高的A公司上班。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 不要因为预设了身份,而放弃整个人生追求。
- 改动身份,不代表重新开始,之前的人生经验会延续。
-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即刻行动,是最有效的。
不要过度准备,即刻行动,边行动边完善。
- 并联模式,将自动化地、不加注意地进行的熟练技能,和其他事情同时做。
- 比如你骑自行车,你的女朋友坐在后面笑,这时你的注意焦点保持在你女友身上,你和她聊天的同时,你的腿也在一刻不停地蹬,你不需要停下来是因为骑车不需要你的注意和认知资源。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 区分事件“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 比如做PPT,核心思考的内容是它的架构,它的受众的情况,产品介绍等内容安排,属于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安排在不被干扰的时间完成。而挑选模版、排版,是可以容忍中断的部分,放在可以被打扰的时间做。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 图层工作法,将分段处理的任务,按照时间顺序,认知复杂度来进行切 分完成。
- 比如写论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每天写多少,也可以按照先写逻辑架构、再写文字、最后添加数据图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尽量将相互独立的任务各自完成。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 假设同时要完成 word文档和PPT,各自可以拆分为文字,图片,排版。那么文字部分就可以一起完成,再是图片,最后排版。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 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 比如一个拉面师傅怎样才能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蕴含在他的动作中,但要他说出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如果能够整理出来,成为流程模板,就能复制推广。
- 保证及时性。
- 做完一件事就几分钟内要进行反思。反思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
- 在反思时,我们应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怎样学习,才能直面现实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好的学习者。
- 首先要向自己提问学什么,然后订立计划,实施学习,记笔记,整理笔记。
- 整理笔记的过程中问自己:
- 凭什么来判断哪些值得记,哪些值得记?
- 有没有依循特定的标准还是只是凭感觉?
- 我学完之后的知识累积怎么应用?
- 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没有差异,有补充吗?
- 还有哪些知识需要了解?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 不要只在乎结论,也要在意推导的过程,引用的证明。
- 不要只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比如思考引用的证明还可以用在何处。
- 读懂字里行间空白处的内容,特别是经典书。
- 找出不同,而不是和已有的知识找到共同点。
- 从三个层次进行了解: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技能,才是学习的重点。
- 做中学:
- 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即时反馈,比如学习办公软件、画图软件时,边实践边摸索;
- 打造动态多变的情境和挑战来避免枯燥,比如多媒体教学,多样化工具使用。
-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 写作式操练:发表在平台上。获得别人的反馈,来改进学习。
- 游戏式操练:通过假想游戏,就是“如果”,“会怎样”,来促进思考,调动知识。
- 设计式操练:用已知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实操。
-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 我们已经习惯了分解问题,分解结构,细分学科,这种方法会造成思想上的狭隘和偏差,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找到学科之间的潜在联系,帮助我们触类旁通,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才能清晰思考。
- 重事实,轻观点和评论。
- 事实信息包括基于大样本调查得到的数据,也包括深入的、富含细节的描述性信息,获得的事实信息越全面,越深入,我们的观点越可能完备、准确。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干扰。
- 比尔·盖茨的习惯:每年抽出两个星期的时间闭关,只看书和思考。
-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 去掉形容词,连词等无关紧要的词,多用名词和动词。
- 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 解决问题卡壳时,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有助于提升创造力的事情。
- 随机和混乱并存。比如进行主题阅读时,也可以随机选择非主题类的书来读。
- 早起后拿出纸笔,随便写随便画,也可以在做家务的时候做。
- 做一些反常规的事情,比如换条通勤路线,换种穿衣风格,换种生活方式等。
- 字典随便翻一个词,和当下的事件联系起来,找到共同点。
《创意的生成》中的五个思维步骤:
-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材料;
- 重复咀嚼原始材料,构思初始创意;
-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 随时准备迎接“灵感”时刻;
-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行。
-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进行周密思考。
- 用excel表来实施矩阵方法,扩展思考的维度,比如在和人交流时,按照谈话内容分为:
- 用清单罗列清楚事项,比如,列出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混插在生活中。
- 我喜欢的事情:
- 看电影
- 吃黑巧克力
- 发呆
- 看小说
- 看《奇葩说》
- 买花
- 扔东西
- 混插在生活中:
- 每天——看小说,看《奇葩说》
- 每周——吃黑巧克力,买花,看电影,扔东西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必须拥有一个过硬的技能。
用80%的时间建立这个技能,20%的时间大胆尝试其他。
先行动,再培养兴趣。
初始的行动可以不走常规路线,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不拘泥于“法。”比如,想学画画,可以不从素描开始,先自己探索,找到乐趣。
增加难度,才能进步。
比如通过间断式的学习,不一次性学完,拉长时间,增加难度,有助于深入学习。
创造成功,不是复制成功。
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 理论结合实现实。
让理论接地气,结合实际操作来真正解决问题。 - 屏蔽热闹和流行事件。
或者规定只有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可以关注热点。 -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善用各种学校或者网络资源,主动试错地进行尝试,以最终有所输出为目标。
进行独立的思考的步骤。
-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转述别人的观点。
- 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互联网和书籍。
- 继续独立地思考,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
- 结合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假设性理论或模型。
独特性是最好的竞争力,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 表现为:
- 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 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使自己不可替代;
-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 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迎合社会;
- 为大众带来新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公众影响力;
-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度,形成个人品牌;
- 吸引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 找到别人还没走过的路,走完它,你就赢了!
让我们成为自己眼中很厉害的人吧,附上部分书中的推荐书单:
《第3选择》
《我想看到的世界》
《反叛的科学家》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写作这回事》
《风格的要素》
《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