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下《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之后,我又开始想着如何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积累,例如:
- 知乎上的长回答
- 知乎周刊上的好建议
- 豆瓣上的读书笔记
- 左岸读书的思考方法
- 阅读器众多的RSS
- 简书的好文
- Evernote收藏的文章
- 公众号推送的文章
- ……
好吧,其实以上的这些东西不是知识,没有经过的过滤信息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字而已。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面临着信息过载,很多人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每天阅读大量信息,但是没怎么受益,还养成了信息强迫症,如何克服?》。
看完这个问题后,我便自我检查了一翻,觉得我的信息强迫症不是很严重。临床表现为我的鲜果阅读器里面上千个阅读条目正在静静地躺着。如果这样的情况放在以前,有迫切想要将更新数字清零欲望的我早就按下「Mark as read」的按键了,不过现在,我对待这些信息的心态变化了,你看与不看,那些信息就在那里,而如果你想狂躁地将数字清零,鼠标一点一拉,文章就在你的眼前消失了,表面上你完成浏览完这篇文章的过程,而实际上,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只是完成了一个动作,你只是完成了你大脑中发送的一个无用的指令,仅此而已。
所以,我早就将阅读器上有时效性的RSS给去掉了,例如:cnbeta、译言、虎嗅网、果壳网等,剩下的几乎都是「只提供干货的」个人博客。
这样做,我不必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其实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信息),我在阅读器看到的都是个人的总结、思考和感悟,所以我也不急于将所有的阅读条目清零,我宁愿去慢慢地汲取,将那些不会过时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这种心态调整导致的变化是很微妙的。有时候,我就只会专注地看一个人的博客,看她最新的文章,了解她最新的变化,同时比较自己,思考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思考;我也会翻看她过去的文章,看看她思维的成长,看她推荐的书,像她一样去总结。
看着别人就好像看着自己,看得多了,就好像别人走过的路自己好像也走过。看多一点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阅读多一点就是为了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学得多一点就是为了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不至于那么无知、仓促和浪费时间。
渐渐地,自己就知道做总结的好处,看见了知乎的长回答就不再感到恐惧和厌烦,自己会在心中升起一个想要去总结的念头:如何将别人的经验和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于是便行动起来,准备好工具,可能是纸和笔,可能是MarkdownPad,将要点提炼,将知识结构画出来,将所有覆盖眼球的东西像庖丁解牛一样去分解,信息经过总结变成知识,知识经过分享就变得更加巩固牢靠。分享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在微博、博客和朋友圈中分享,可能这些你花费心力的东西短时间不会给你带来很多赞,是的,甚至比不上你在旅游时候在酒店浴室随手的一张自拍图,但是,请相信我,真正让自己成长起来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做出来的。
【一期一会】
写完了以上的这篇,我觉得很惭愧,默默地将网易新闻卸掉了。唉,看了那么久的「轻松一刻」,还没有上过榜,人生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