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新闻,则不得不提下面这件事,现年已34岁的留美博士王某(化名,本科于北大毕业,曾是高考状元),六年来将自己父母的全部联系方式拉黑删除,已十二年不曾回家,也不与任何父母亲人联络,并于前些日子在网上发布了一篇“万言书”,讲述了自己的痛苦。在他的讲述中,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使自己不堪重负,焦虑、痛苦、甚至抑郁,他已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他讲了年幼时母亲由于喜欢女孩而把他当女孩养,让他作为一个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他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而长大后父母只会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孩子的优秀,并且将这份优秀归功为自己的养育,成人后,他对父亲说起自己有抑郁症倾向,还反遭父亲嘲讽。总之,父母强迫他必须要万事领先,却与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并且在生活上过度干涉控制,使孩子没有自尊,没有自由。这份万言书出来后,他的父母不明白,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
这件事出来后,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之前一段时间风靡网络的另一件事。也是一个从小品学兼优,十分出众的男孩,难以忍受父母的教育,因为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任何心灵感受,把孩子当成机器一样对待,并且总是在外面炫耀孩子的成绩,做人也缺乏眼界和格局。对此,这个孩子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们不配拥有我这么好的儿子。”对此,有的人认为这个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此否定父母的爱与付出实在是冷血。也有的人认为,这个孩子是真的年纪轻轻,就看透了世界的真相,他没有错,他只是说出了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
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无疑都是原生家庭的承重者。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一些很难去克服的缺点,如自卑、懦弱、敏感等,往往都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但我们今天如此地强调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不是要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家庭的影响,而是要呼吁人们,尤其是父母把教育和家庭真正地重视起来,尤其是不要把孩子当成没有感受能力的机器,不要让这种悲剧一代代绵延。无论我们的过去怎样,无论我们各自的心理承受能力怎样,我们都要甩开负累,勇敢前行。
但这都是后话。现如今我们的家庭幸福感这么低,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当下家庭教育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在这里请允许我借用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的相关内容来解读某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原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一概而论,实在是不现实。
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爱玛就是一个来自欧洲的“潘金莲”,淫荡,虚荣,她的悲剧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典范。但这真的远远不足以概括爱玛的悲剧根源。
爱玛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一部分无疑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这个巨大的力量,是不可躲的。但爱玛之所以会走向毁灭,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她所受的教育。爱玛出身于农民阶层,但幸运的是,她的家是相对宽裕的农民。鲁俄老爹从前有一笔闲钱,于是便将女儿送去了修道院。在农民阶层,除非是闲钱,否则绝对不会把钱花在对孩子,特别是对女儿的教育上。这是时代的弊病,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个时候,女人想要拥有好的生活,只有唯一的一条路,那就是结婚嫁人。但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也很难找到好的归宿,因此,鲁俄老爹将爱玛送到了修道院,让自己的女儿也能接受贵族少女所接受的教育。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难道不是吗?你能说他让女儿受好的教育是错了吗?但是,爱玛的悲剧确确实实是跟她所受的教育脱不开干系的。一个农民的女儿,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来到修道院接受教育,世界的大门才向她打开,但她却无法对主产生虔诚的信仰,反而对贵族做派,浮华奢靡的生活产生了谜之向往。她无法在宗教中使自己平静,并沉迷于骑士小说,她就是女版的堂吉诃德,沉浸在一个虚构的浪漫世界里无法自拔。她无数次想象,爱情是一个玫瑰色的大鸟,使她的生活被暴风骤雨颠覆一切。她后来的一切,都在于她这股子对平庸现实的不满。有关爱玛真正的欲望,情欲、虚荣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对平庸现实的不满。我们大家,都对现实不满,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安稳,而爱玛选择了在自己可能触碰的范围内去冒险,试图去接近自己的向往。
这份超出了她阶层的教育赋予了她非凡的女性气质,以及谜一样的高贵,使她看起来不像一个农家少女,但她本身固有的属性还是会时不时暴露出来,她喜欢把指甲剪成杏仁状,这是贵族少女的习惯,但她的手却并不美,因为她的指关节很粗大,是做农活留下的后遗症。
爱玛所接受的教育使她向往浪漫传奇的生活,归根结底,就是贵族式的奢靡生活,但这在她的原生家庭是无法实现的。这和我们当下的诸多案例一样,爱玛的家庭,也完全没有浓郁的亲情,也没有亲人间的情感交流。鲁俄老爹原本花钱去栽培爱玛,也是希望借着她的姻缘,带领全家实现阶级上的飞跃。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鲁俄老爹因一些事故欠了外债,无法再负担女儿不菲的嫁妆,刚巧这时候乡镇小医生包法利出现,鲁俄老爹便答应了他的求婚,获得的礼金可以偿还他的债,就是他这窃以为明智的决定,将女儿推向了深渊。虽然以世俗的眼光看,农家少女配乡镇医生,已是不错的姻缘。
爱玛式的教育,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坏的。但爱玛式教育真正的悲剧性在于,除了这样,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鲁俄老爹希望女儿接受好的教育,有份好的姻缘,这错了吗?那些引发孩子怨恨的父母,他们的出发点没有错,他们的初衷和鲁俄老爹一样,希望儿女能有好的生活,也希望儿女的成功能带领自己一飞冲天。爱玛所受的教育,放在我们今天的语境中,便是“教月薪三千的人如何去过月薪三万”的生活。而我们今天的部分教育,也是这样的。提充斥网络的各种公知话语,号召我们去追逐诗与远方,教导年轻人要追求梦想,讽刺那些寻求体制内稳定工作的人,而他们忘记了,大多数人仅仅为了活着,就已拼尽全力。再就学校教育而言,就有乡村的落后教育,城市普通学校教育,以及不同等级的贵族学校教育,不同层级的教育,也会造就截然不同的三观,譬如乡村的孩子会认同死读书,而贵族学生会倾向于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而我们现在的家长,也会倾尽一切地去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却忘记了随着孩子思想提升,眼光开拓,家长却不具备将孩子能力变现的资源和途径。更何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心灵隔阂。
我们如今的年轻人,是时常感到精神幻灭的。有很多人拼尽了全力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毕业却只能进工厂,更别提其它可以想到的生存压力与生活焦虑。因为高考扩招,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但却人人怀抱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我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我们因此而变得更好了吗?
又想起萧红,她身上尤为典型地体现了现代女性身上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女性解放是先进的思想潮流,萧红也深受其影响,可是然后呢?她有因为受到女性解放思想熏陶而过得更好吗?
从教育回归到民生,普通人啊,怎样都是不容易的。每个父母都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有时候孩子却并没有因此而过得更好。怎样的教育都是难题,最本质的教育,还是家庭情感的维系,还是健康人格的塑造。
我十分喜欢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对的,就是那个愁死手语翻译的段子手)的一句话:“历史关注的是一路哭,而文学关注的是一家哭。”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人前一路笑,背地千家哭。历史的长河一路哭过,浪里浪外的,都是别人的声音,而我们自己的声音,早就被吞没了。但仅仅因为终将会被吞没我们就拒绝发声吗?我们发声不是为了让全世界都听到,而是为了在一个寸步难行时也要用力地活着。
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是容易过活的,我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城市的雾霾,吐出我们毕生酝酿的精气。我们90后,是无比孤独、无比空虚的一代人。有人说我们堕入了“佛系”,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但我们真的是无法理解的一代人吗?我们90后,与80后一样,承担了太多这个时代环境的标签。
但我们终将会被历史承认,我们是无比顽强的一代人!
人生是个复杂的局,我们深陷其中,谁都无法解局。包法利夫人式的教育是失败的,但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双重否定,无法决定。关注普通人,才是最正常的世界。
最好的教育,是快乐教育,而不是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