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你更应该从成功中汲取养分。
计划即瞎猜。
只要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起而行之。
何必壮大?不要提前幻想自己要做到多大规模,要慢慢发展,走一步看一步——时机未到就大肆拉人入伙的做法使很多公司走上了绝路。同时还应该避免井喷式成长——这会使你扩张过头,错过最佳规模。
工作狂的行为不但没有必要,简直愚蠢之极。
欲成大事,就要让自己与众不同,同时,做这件事,你还要有紧迫感。
要做就做举足轻重的事情,这些小人物发迹于草莽,却破坏了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传统模式。
想要创造一个伟大的产品或某项卓越的服务,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做你自己想用的东西。
在你的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想过什么、说过什么或者计划过什么。
当你拥有某种极强烈的渴望时,你就能挤出时间来——不管你身上是否还背负着其他责任。你的终极职责就是让你自己的梦想成真。
坚定的信念能为你赢得超级粉丝,他们会唯你马首是瞻,会舍身保护你,他们充满激情的口碑传播将胜过世上的一切广告。
坚守某种信念并不仅仅是把它写下来。不但要相信它,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不管你创办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尽可能少花别人的钱。花别人的钱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是你落入了圈套 你的需求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伟大的公司基本上都起于微末。你的也一样。 创业之初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
真正的事业从创始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求你去操心如何盈利的问题。
你需要的是承诺策略,而不是退出策略。 轻装上阵。
如果你始终保持轻装上阵,就能快速作出改变:包括你的整个业务模式、产品、特性设置以及/或者营销手段。一旦出错,都能够很快修正。还能随需改变优先级、产品组合或关注点。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随时改变主意。
有限的资源能激发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一点浪费的空间,一切都需要你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同时做N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一大把绝妙的点子最后被转化成一个蹩脚的产品。
你应该从必须做的事情开始下手,即从核心出发。
不要过早关注细节,细节会导致差异,但过早纠结于细节则会引来异议、多如牛毛的会议以及延期。
作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不要因为事前的过度分析和犹豫不决而把事情搞砸。
最好的选择就是多种选择条件筛选后得出的交集。
你需要不断地审视产品,随时取走一部分、简化一部分、使之合理化。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的本能反应都是加大投入:增加人手、延长时间、加大投资,这一切做法只是使问题变得越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削减。
关注不变因素,你的事业的核心应该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你应该投资那些人们现在需要并且10年后仍然需要的事物。
音乐就在你的指尖流淌,人们总忍不住要执著于工具,而不关注要用这些工具去做的事情,真正的要点就是怎样赢得客户、如何赢利。
卖掉副产品,当你去做某件事时,总会同时做出其他的东西来。你不会只做一样东西。副产品无处不在。一个善于观察、富于创意的商业头脑能够注意到这些副产品,并从中挖掘出商机。
立马就上线,一旦你的产品实现了基本的功能,就要迅速把它亮出来。
如果你一定要说明某事,那就务实一点。 退出的理由。
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在解决什么问题? 这真的有用吗? 你加上去的东西有价值吗? 这种改变真的会起作用吗? 这种方法更简单吗? 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吗? 这样做值吗?
打岔事件把你的工作日切割成了一段一段的 刚刚好就是真的好。
更好的做法是:找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记住,以后你随时都可以把“刚刚好”变成“特别棒”。
速战速决,乘势而为才能动力十足,积累动力的方法就是完成一项任务,然后紧接着去完成下一项任务。
如果实在躲不掉周期很长的项目,那就试着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来(每两周抽出一天也可以)为阶段性的小胜利来庆祝一下,制造一点儿激情。
不要逞英雄,要谨记:最明显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就是适时退出。
预估的都是垃圾,解决方案就是:把大项目分解成小任务。越小的任务越容易预计。你可能还是会犯错,但错得肯定不会像预测大项目那么离谱。如果某个任务所用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两倍,那么最好把它从长达数月的大项目拆解成耗时几周的小项目。
罗列问题,列一个更小的待办事务清单,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把长串的清单分解成一堆小任务列表 ,在此我们对事务的优先级别也有个小小的建议:不要按照序号或标签来排序,你就能够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进行排序,这样就足够了。
决策宜小不宜大,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作一些能够被有效替换的小决策,易于实现的目标就是最好的目标。
简单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将你的产品去商品化。
用一种绝佳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被盲从者们吞没:让你自己成为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把你的特点融入你的产品以及和你的产品有关的一切事物当中去:你的销售方式、支持模式、说明方式、递送方式。
向对手挑战,当一个反对者是标新立异和吸引跟随者的捷径。
眼里有目标,心中就有方向,出手才有力量,拥有对手,就等于为客户制造出了讲故事的素材。
给竞争力做减法,这种冷战式的攀比思维会把人引上绝路 谁管他们在做什么?过多关注竞争对手会分散你的视线。
现在就开始培养说“不”的习惯——即使是面对自己最好的创意。利用拒绝的力量,成就你的优先顺序。
不要攀客户的高枝,没有用过你们产品的客户永远比用过的多。要确保你的产品让这些人容易上手。这就是你持续成长的潜力所在。
头脑发热不等于当务之急,首先要把你的伟大想法冷却一下。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出所有伟大的创意,让自己激情澎湃一把,但是不要轻举妄动。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放上几天,再用冷静下来的思路去为它们安排优先顺序吧。
家用便利就是好,一个能够完美演绎基本功能的产品,势必在花哨程度上要略逊对手一筹。长于某些功能的产品,远远看上去肯定不是那么面面俱到。这没什么,毕竟你的目标是与它建立长期关系,而不是“一夜情”。
甘于低微,起于浮萍之末,能最大限度地保住你的自尊和自信。
要牢牢记住,一旦你把事业做大、深入人心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走稳健路线。当你成为传奇人物,你就必须保持预见性、建立相容性,你将变得更为保守、更难去冒险。这就是僵化的起点、变革的终点。
培养自己的拥趸 ,一旦培养出观众群体,你就不用再花钱去赚取眼球——人们会主动关注你。这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所以,赶快培养观众群体吧。说些什么、写点儿什么、开个博客、整个微博、制作视频——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大方地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你就会慢慢建立起忠实的观众群体。然后,当你想传达消息时,自然就会有人在那儿等着倾听了。
普及知识,赢得竞争 ,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关注销售或服务,但是从未想过传授知识。
转到幕后看看,人们对产品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喜欢参观工厂或观看影片的幕后制作花絮。他们想亲眼见证产品是如何组装的、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导演是如何挑选演员的,等等,他们想了解别人的决策方式和决策理由 。
伦纳德·科恩(Leonard Koren)在他的《侘寂》一书中说道: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它的生命力。
媒体发布就是垃圾邮件, 换个方法,给人家打个电话,写一份私人信件 ,用激情、兴趣和经历来打动他 别惦记大牌媒体 ,你还是把重点放在贸易刊物或利基博主身上比较好。这类渠道的准入门槛要低得多。
药贩子最精明 ,只要你有东西可卖,就不要怕给人一点点让其试用 市场营销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市场营销不是几个人的工作,它是你做的所有工作的总和。
一夜成名只是传说 ,今天就开始培养你的观众,开始聚集那些对你有兴趣的人,然后一直保持下去 亲力亲为。
在你亲自尝试做这份工作之前,永远不要雇人去做 。
在最初的运营中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变成无数倍的管理智慧,最终回报给你,另外,你应该让自己密切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否则你就会陷入一片茫然,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受不了时再招人 ,不要为了贪图一时高兴而招人,招人是为了解除痛苦的,当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超负荷的工作所困扰,这才是招人的正确时机。
放弃那些你并不需要的牛人,即使你觉得这是个人才,一旦人浮于事,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鸡尾酒会上的陌生人 ,要营造一个能让人直言不讳并且有安全感的环境。
如果你的招聘就是建立在这一堆垃圾邮件之上,那么你就搞错了招聘的重点:你要招的是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要特别关心你的公司、你的产品、你的客户,以及你提供的职位。
多年的无关经验 ,可以把目标放在那些具有半年至1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身上 ,一个具有6个月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和一个具有6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相比,其差别小得令人吃惊 常规教育不值一提。
我从来不把我自己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等同于我的受教育程度。
人人都得干活, 这就意味着你在招聘中要避免招到监工型的人物,这些人喜欢对别人谆谆教导 ,对于小团队来讲,监工型的人就是累赘 聘用独当一面的经理人 ,你需要那种能够变图纸为实物、并能实干到底的人 ,招聘笔杆子,如今,会写就代表会思考。
高手遍布世界各地, 地理上的距离不重要,不管距离多远,你都可以把最好的人才引入你的团队。
试用期必不可少 ,最好的评估办法就是看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小项目中,哪怕是只有20~40个小时的项目也好。你从中能观察到他们如何决策,你能发现他们如何提问,你能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而非口头承诺来对他们进行判断。
主动掌控负面新闻 ,针对如何自行掌控负面新闻,我们接下来给出一些小贴士: 要由公司高层来发布消息,而且要由公司内职位最高的人来强有力地控制局面。 消息要广为传播,想尽一切办法将消息传递出去,别尝试隐瞒事实真相。 千万别说“无可奉告”。 要真情实意地表达歉意,要尽量详细地说明情况。 要真切地关心客户的遭遇——然后要证明自己真的在为客户负责。
速度改变一切 ,在客户服务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快速响应。
如何道歉 ,一句真诚的道歉,是要承担责任的, 道歉就是要找到一个办法去纠正错误。
让每个人都上前线 ,听取客户意见是掌握产品优缺点的最佳途径。
在你的公司也是一样。你和客户之间传话、干活的人越多,信息在传递途中就越容易丢失或被扭曲。
深深深呼吸 ,人们往往还没有给你一个公平的改变机会,就抢先作出回应了。
一开始的否定反应往往是出于原始本能, 还要记住一点,负面的声音看起来永远比正面的声音要强烈得多。事实上,即使大多数客户对改变十分满意,传到你耳朵里的也仍旧多是否定的声音。
文化不是由谁创造的你创造不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自然生成的。
决策都是临时性的 ,环境变了,决策也会随之改变,决策都是临时性的。
想要把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工作环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员工不止13岁 ,当公司里事事都要上报审批时,你就创造出了一种无脑文化 ,对员工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开销。
5点准时放人 ,你需要的不是工作得更久,而是工作得更高效。 “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去找你能找到的最忙碌的人。”
不要听风就是雨 ,人们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出于本能去制定规章制度 发出你的心声。
说话时要避免“专业化”和“商业化”的术语。
东西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应试作文。不管你写的什么,都要自己大声地读出来,看看有没有和别人当面谈话时的感觉。如果没有,就想想怎样才能使它更加口语化。
越快越好是毒药 ,慎用你的紧急命令,留到真正有急事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