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歌赏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开篇。自古至今,对《关雎》的解释定位有很多种。我们也需要首先准确地理解其主题,才可能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准确理解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个人在阅读学习后,目前倾向于认同的观点是,《关雎》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的乐歌。
《关雎》既不是西汉今文经学家解释的讽喻康王晏起之作,也不是东汉古文经学家所歌颂的“后妃之德”。至于,近代学者把《关雎》解读为爱情诗,也与诗篇的内容不符。(详细的说明,可见文后的【背景介绍】部分。)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的确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而且,回到《诗经》产生的时代,在西周时期,婚姻更重要的是两姓之间的结合,是特定时期周王朝联合以及融合不同族群的政治策略。《礼记》说:婚姻可以“合二姓之好”(《昏义》),婚姻可以“附远厚别”(《郊特牲》),可以看出,婚姻制度中有政治。
尽管《关雎》是婚礼上的乐歌,强调的是礼仪制度,但其中对男女双方情感发展的描述依然那么动人,那么美好。姑且不论这是刻骨铭心的源于生命意义的爱情,还是牵绊一生的承载伦理意义的恩情,《关雎》的描写都令人荡气回肠、心生向往。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体会一下。全诗分为五章,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
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河边沙洲上,一群水鸟在捕鱼,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声。出现在这片叫声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对象。首章这四句,以河中沙洲鸟鸣起兴,鸟鸣、沙洲、波光粼粼,乃至微风拂面,融为一境,预示美满的情感和婚姻。在满目褐色的冬景中冰消雪化,在料峭的春风中感到一丝温暖,风轻了,鸟的声音出现了,春的味道出来了。这就是中国诗歌开篇第一句,径直把人带到初春的光景。古诗艺术的灵魂,已经初露于此。
第二章四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正在采摘“荇菜”,长长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没在水中,像藤蔓一样。紫红的小小圆圆的叶子,漂浮在水面上,淑女微微弯腰,左手捞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来扭去,尽显体态之美。
第一章言“君子好逑”,此章则“寤寐求之”,意思更深一层。 君子看得心有所动,夜晚睡觉都一直在想,既觉得伊人遥远,又实在割舍不下,即使梦中都在思念,在追求。
君子想念那淑女到了什么程度呢?第三章写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说他在梦中都想和那个女子在一起。“悠”是长的意思,因为前面有“寤寐”,所以此处可以指夜长,但同时也可以指情思长。这夜晚太长太长了,等啊等啊等不到天亮,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求女之意更深。好婚姻难得,所以苦思啊。
到了第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君子终于和淑女约到了一起,一个奏琴,一个敲瑟,以音乐做媒介,彼此开始交往了。 琴瑟喻君子、淑女的般配,预言婚后和谐。后世以“琴瑟”比夫妻,发源于此。文义至此,回归典礼主题。
最后一章,一对玉人终于结婚了。“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周代按照礼法规定,“钟鼓”是只有高级贵族家庭才可使用的。在婚典上,堂上乐工在唱,堂下摆着乐器架子,有鼓,有钟,还有笙,歌唱与演奏交替进行表达庆贺,热闹之极,以钟鼓和鸣再申和谐之义。因琴瑟、钟鼓而显见,此为“礼乐”之歌。
这首歌唱组建家庭的诗《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学的开篇,是中国几千年诗歌的开篇。它被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可能体现了孔夫子对社会深刻洞察的智慧和对人性美好情感的共鸣,更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这也正是它符合中国逻辑的文化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