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成语“扬汤止沸”“如汤沃雪”里的汤,专指开水和热水,至少得是热水,所以古人泡温泉就叫泡汤。
汤是被加热煮沸的水,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汤有所区别。
从古到今,我们倡导的都是喝汤开水和热水,而不是喝水。
尤其是喝生水,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大。有的生水没毒但管材有毒。
比如,很多人家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里很长时间没有人,回来后先得把水龙头放一放水,然后才能用。因为长时间没用的水龙头刚开始放出来的水是很浑浊的,其实这就是管材腐蚀所造成的。
喝汤的好处在于减轻了胃的负担——饮入于胃(减少胃热的消耗)。
但是很多人可以将刚烧开的水喝下去;刚盛出来的粥,我们都觉得烫,喝不下去,但有的人却也能喝下去。
因为这些人体内的阴寒太重,他们只靠物理性的温度去化体内的阴寒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要在汤里面加一些热性的食材或者药材,或者用针灸来治,才能把他们体内阴寒的东西化开。
汁
我们喝植物的汁,就比水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因为汁已经经过一道生物膜的过滤了,膜里、膜外是完全不一样的。
古人在抢救一些阴液枯竭的人时,就把那些药材榨汁,然后让病人慢慢地喝,小口频服。
榨汁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治疗热病伤阴、高烧等疾病。
中医里面有个很好的方子叫五汁饮,专门抢救阴液枯竭的人。它里面配了五种药材和食材,有荸荠、藕,还有甘蔗汁、梨汁,以及鲜芦根汁。
喝荸荠汁、藕粉,能调治严重胃病
一些早期胃癌、晚期萎缩性胃炎等胃病患者,他们会出现一种“口渴而不欲饮,饥而不欲食”的状态。其表现就是嘴唇都干裂了,但却不愿意喝别人拿给他们的水;
为什么呢?首先因为这类患者没有消化那些东西的能力;其次别人端上来的东西不是他们自己所需要的。
这时候就可以让这类患者饮用荸荠汁。如果这个人牙口还不错,就把鲜荸荠削了皮让他嚼,然后让他把汁儿咽了,把渣吐了,想吃多少就给他吃多少。如果他的咀嚼能力不太好,那就给他榨汁喝。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荸荠粉,藕粉也可以。
藕粉和荸荠粉相比,滋阴的效果相对差一点儿,但是容易保护胃。
喝麦冬(麦门冬)的汁,生津效果特别好
喝进去的水,要过很长时间才能转化成津液,含一块麦冬立马就变成津液了。
没事尽量不吃榨汁的瓜果:“用汁有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体热的症状,而喝了果汁儿,就完全是“阴上加阴”。
大多数成品果汁都是经过保鲜技术加工的,有些还是反季节水果。这种果汁喝了对人的健康会有不良的影响。
我们说的喝汁,是因为人病得嘴都张不开了,没办法吞咽了,所以才榨汁给病人灌下去。
如果是身体健康的人,建议最好还是自己嚼一嚼瓜果,而且还要吃应季的、长熟了的水果,尽量少吃榨汁的。
断奶
古人称牛奶为“牛乳饮”,是把它当作一种药来吃的,而我们现在是把药当饭吃。把牛乳饮煮开了喝,是养胃阴的。
滋补胃阴要用甜味儿的,但是甜味儿的喝多了就会伤肾,因此要懂得适可而止。
所以说喜欢吃甜的容易坏牙齿,除了细菌发酵腐蚀牙身,还有中医视角的甜食伤肾。
浆
《黄帝内经》里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什么叫浆?
浆是指水和任何发酵后的食物的混合体。
所以浆的味儿是酸酸甜甜的,是古代一种解渴的东西。北京人喝的豆汁儿,其实应该叫豆浆,还有酸奶和陕西的浆水。
陕西有一种面,叫浆水面,就是把纯净的面汤放在三十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发酵三五日。然后面汤变酸了,成了浆水之后,再用它来煮面。浆水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
陇上气候干燥,土地含盐碱过多,所以常食味酸、性凉的浆水,不但能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血压。
液
液就是水和肉的交融;如果凝固了就是皮冻,如果加温了就是一锅肉糜、肉汤。
饮用液能间接地省下我们很多消和部分化的功能,滋补效果也好。
广东人煲汤,其实煲的是液,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化的,另外还需要很好的介质。一般会用一些砂器、陶器来煲,而不能用那些导热特别快、散热特别快的介质,那样的话不但熬不成液,还会熬干、熬焦。
皮冻是治病的良药。
《伤寒杂病论》里面说治五劳七伤、虚极羸瘦、肌肤甲错(又称“肌若鱼鳞”,就是说一个人的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呈褐色,就像甲壳虫一样,状如鳞)时,可以吃一些皮冻,猪皮,鱼汤,鸭汤都能做皮冻,滋阴效果很好。
但是羊肉和牛肉做的皮冻,就没有滋阴的效果,因为它们都偏温、偏燥。
液进一步浓缩就变成了膏,现在很多滋补的药都是膏;液如果稀释一点儿就变成了饮。
胶
胶是什么?比膏更加浓缩、坚硬的东西,它从根本上讲也是液。比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食用胶的最好方法是烊化,或者先打碎,再去泡,再去蒸。
严重失眠的人,可食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失眠最严重的情况是少阴病,症状是“心中烦,不得卧”,一看伸出的舌头,就像镜子一样光滑,没有舌苔,或者像地图一样斑斑驳驳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是一个可以直接进补的好方子。
这个方子中,还要用两枚生鸡蛋黄。鸡蛋黄是以饮的方式放进去的,因为鸡蛋煮得太熟了之后,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煮老了”,就没有滋阴的效果了,反而会有阻碍消化的副作用。所以就要先把药熬好了,倒出来,然后再把两个鸡蛋黄打到熬好并倒出来的药中,然后“搅令相得”。
这属于虚证,人出现干燥及津液不足的时候,先是伤到津的层次,再深一步就是液的层次,液的层次比津严重,这已经阴液枯竭了,再深一层就到骨髓了,就已经非常严重了。津、液、髓,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
糜
什么是糜(粥),这是一种半流质的食品,也是一种饮料。
糜和粥现在已经被混用了,但是在古代是有区别的。
糜就是事先把种子给打碎了,再熬出来;而粥是用完整的颗粒熬出来的。
《伤寒杂病论》中有句话叫作“糜粥自养”。因为糜和粥是耗损元气最少,而且最养人的食物。
在你胃口不好,饿而不饥,或者没有胃口的时候,就去喝粥或者糜。
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是在粥里面乱加东西,比如皮蛋瘦肉粥、鱼片粥、牛舌粥、牛鞭粥……最后很多加进去的食材都喧宾夺主。与其那样,我们还不如直接去吃那些食材。
广东那边儿因为热,人的消耗比较大,易出汗,所以咸粥比较多;而在北方的话,我觉得原味儿的粥,或者稍微偏甜一点儿的粥,还是更适合北方人。
髓
髓是半固体的东西,是体液渗透到骨头里的进一步浓缩物。敲骨吸髓的“髓”,是最滋阴,也是最难化的东西。
类似髓的还有蟹膏、蟹黄、鱼子,这些都属于精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完全蒸熟的话,就没有滋阴的效果了。但是生着吃又消化不了,所以最好的烹饪方法是发酵。最好是吃像醉蟹、腌蟹、炝蟹这样的,经过发酵或者是经过腌制处理的东西。
饮
所有的液体——饮品、饮料都叫饮,这是广义的“饮”。
狭义的“饮”(比如五味消毒饮、桑菊饮),是一种方式,就是药经过开水或者热水浸泡,取其轻轻上浮之气,然后提取出来喝的液体。
汁和饮也是有区别的。汁是指现在所谓的鲜榨汁;而饮是指用开水把干的东西、里面的所含物泡出来。
现在,我们喝茶叫饮茶,而在唐、宋的时候叫煎茶、煮茶。中医特别讲究剂型,也就是说同样的药,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吃法,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饮来讲,它的气是轻的、上浮的,所以你如果病在上焦,就取饮;病在下焦,就取液。
比如温病,什么是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顺传脾胃”。
温邪上受是什么症状?身上不舒服、发烧,然后有时嗓子会疼、皮肤会痒,有的人还会咳嗽。所以病在上焦、在肺。
用一个叫桑菊饮的方子。桑菊饮里都是花花草草叶子一类的东西,本身这些药材的药性就是往上走的,用饮的方法,开水泡,或者用开水稍微煮一下就出锅,令香气大出,马上就喝,这种饮是专门治邪气在上焦的病。
贵人喝汤,富人吃肉
家里炖肉,不管是炖鸡肉、羊肉还是牛肉,炖完肉的汤才是最有营养价值的。因此,孕妇产后会喝炖鸡汤,而不会吃整块儿的鸡肉。
其实鸡肉里面最有营养的、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东西都融到了汤里,鸡肉反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用来充饥的食物。
炖肉要慢炖
高压锅能够把肉炖得很熟、很透,但是也把里面的很多营养物质全部破坏掉了。
真正取液的方法是让食物慢慢地煮,就是一个字“渗”。要让食物里面的精华慢慢地渗到汤里,这样慢炖渗出来的东西,也容易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更有助于我们的消化和吸收。
尽量不用高压锅、电磁炉烹调食物
现在的很多烹饪工具(包括微波炉)做出来的食物,吃了都容易使人上火。因为,任何东西都带有烹调所用的火和材质的能量。
我之前在看赵英立老师写的有关茶的博客文章时,发现他在一篇文章里说,现在的工艺炒制出来的绿茶,容易让人中寒火之毒。
我当时觉得,赵英立老师有可能写错字了。因为我觉得绿茶是寒性的,所以他所写的“容易让人中寒火之毒”应该是“容易让人中寒气”才对。但我没敢直说,而是很客气地问:“赵老师,什么叫寒火之毒?”赵英立老师的回答是:“茶叶的寒是化学性质的寒,而现在这种炒制的方法(原来的人都是烧木头和柴来炒,现在都是用电锅炒),不但没有解茶叶的寒,反而又加了一道邪热,所以喝了这种茶的结果就是肚子疼、泻肚子,嘴上还会起燎泡。”
所以如果我们用古人的方法,用陶瓷锅、砂锅慢慢地炖,就能够用火的热,把食物的阴寒之性平衡了;这样喝进去、吃进去的东西才会有营养。
现在用高压锅、电磁炉快速烹炒的结果是,不仅没有消去食物本身的寒,反而又加了一层邪热,所以人吃进去之后会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