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认为,奖金数量与员工努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而是呈倒U型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奖金不但不会激励反而会抑制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人并非只对钱感兴趣。如高额奖金对体力劳动者有提升效率的作用,而对脑力劳动者,有时则相反。其完美意义或者应用价值是,作者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奖金发放办法,以便在激励员工工作和高额奖金抑制员工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
2、有些事情你喜欢,有些则讨厌至极,比如在我看来,为报纸写专栏,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我不会动笔。这做这些事的时候,厌恶的情绪可能让你中断工作,往后拖。可是了解了非理性理论,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停下来,一鼓作气做完为止。因为当你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厌恶感就会下降,也就是你渐渐适应了。可是,一旦停下来,就中断了你这种适应性,等不得又重新开始的时候,你的痛苦反而会加重。3、作者举例说,公众、媒体可能对掉进井中的小姑娘感兴趣,,大肆报道,发善心的人们纷纷解囊;可是,对造成几十万人罹难的大事件,感情却没有那么强烈,甚至认为巨大的灾难,不过是统计数字。这是残酷的现实,连特丽莎修女也有类似的看法。4、为什么如此?作者的分析深刻的解释了现实背后的逻辑。第一,信息缺失,也就是可识别性茶。几十万人,对我而言,远不如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有具体情境的孩子来的真切。第二亲密感或者说生动感不够。我们和他们离得那么远,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情形,不如电视画面上的小女孩与我近在咫尺,时刻牵挂着我的心。第三,杯水车薪效应。那么多人有难,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如把有限的钱给一个人。这些分析,当然有可指责之处但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人性的另一面。5、有些事情尽管从长远来看对人们有利,但大家却往往不会去做。尽管我们的两只激励我们采取行动,但大多数人却宁愿逃避那些目前不尽愉快的事情(参加锻炼,从事会令人厌恶的工作,打扫车库),尽管将来会有好结果(有益健康,获得晋升,得到配偶的赞许)6、发放高额奖金对简单的机械操作类工作过可以提高业绩,如果需要人们动脑子则可能适得其反——而企业通常会向从事脑力劳动的高管发放高额奖金。如果高级副总裁的任务的砌墙,用高额奖金激励他们情有可原。如果他们的激励基础是奖金,从事的是策划兼并和收购,或者创造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的工作,奖金的效用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得多——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7、不论哪一天我需要医生,我都希望它处在心无旁骛的状态之下。8、根据这一点来判断,兰斯洛似乎天下无敌,因为它可以认为的把环境压力降低到零。它能够做到不在乎生死,那就没有什么能影响他的能力发挥。他不担心战斗结束后自己是否还活着,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干扰他的头脑,影响他的能力——他就能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随机应变。9、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比如每次发给员工的奖金少一点,但发放的次数多一些。另一种折中的做法是按照某一段时间的平均值——比如,过去五年的平均值,而不是仅仅按上一年度的水平确定奖金。这样做,雇员们在第五年就能预先知道他们将得到百分之八十的奖金,前一年业绩对奖金的直接影响就小得多了。10、上面分析告诉我们,如果你找的人喜欢某一事物(说到底,这些报名的实验参与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任务是组装乐高玩具),你把他们放在有意义的工作条件下,他们从这个活动中得到的快乐会成为影响他们努力程度的主要动力。相反,如果你把有同样热情和欲望的人放到无意义的工作条件下,就非常容易扼杀这项活动在他们心中引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