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 Card of Knowledge | 一千个知识卡片)[知识卡片, 写作]
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观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验证这个观察,得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再最后一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用“满意决策论”,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并不再寻找更有方案。
《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莱恩·克里斯丁和汤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个方法:把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用37%的时间来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段用63%的时间来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例证
三个学生问苏格拉底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着学生来到一片麦田前,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最大的一支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学生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遗憾的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得时候,就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个教训,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段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段里验证判断是否正确,在第三段,他选择了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满意的走完了全程。
应用
一个女孩打算在19-40岁之间,也就是用21年来寻找合适的理想人生伴侣。如果她相信“37%理论”,就可以用这21年的37%,也就是7.77年来交往不同的男士。到26.77(19+7.77)岁时,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嫁给从那一天开始她预到的第一个好于标准的男士,并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一个人想在1个月之内卖房子,他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看房子,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从第12天开始,遇见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房子,就下手。
总结
最优决策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当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为了满意,而不是最优,决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 考察现有的可选方案;
- 如果有可选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总之,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是最求满意决策。
一千个知识卡片,一千次思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