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
P20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 Benjamin Barber)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我研究过成千上万学龄前儿童,发现会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数量多得惊人。
我们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I,重述知识」你怎么看待成功
说说你过去认为成功意味着什么,和拆页中解读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过去我认为的成功意味着于自己而言是达成了自己的愿景、突破了自己挑战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获得了超出目标的财富以及影响力、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帮助了更多的人而拥有价值感。
拆页中认为不应该把世界区分为成功与失败,而应该区分为好学者与不好学者。不好学者认为的成功,只是自认为聪明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者害怕失败的限制性底层思维,不失败并不等于成功;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好学者能通过不断学习去拓展自己能力边界,以应对自身不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A1,激活经验」越挫越勇的事情中是哪一种思维模式
回想一下,你曾经做什么事情是越挫越勇,当时是为什么那样,那个时候的想法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那个时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1998年,刚从工厂跳出来到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那时候的客户对象是汽车配件销售门店的个体经营者,对于他们来说,用电脑来管理成千上万的配件是一件好事,可老板与店员都是还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人员。
而当时公司里面能提供的技术支持,就是卖出去之后会提供上门安装服务。在这之前,演示、方案说明等信息都需要我们销售人员自己来,公司也没有提供培训支持,所以一切都需要自学。
好在大学时学了点简单的编程以及五笔打字,对电脑不算陌生。到公司开始做业务之后,就先自学电脑硬件知识,以及硬件组装及简单维修。当时也没有师傅,只是买了个十元钱的光盘:洪恩硬件教学软件。软件方面是自己学会系统安装(当时系统是WIN98系统),以及所销售软件的试用版安装。
这个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一点不觉得害怕,只想去探索与挑战。还记得当时第一笔订单,情况是这样的:
客户买了台电脑在门店里,平常的作用是给老板娘玩扫雷与打扑克用,其他操作他们也不懂。我当时去了后,听说我可以安装试用版,就让我试试。可安装后又不能马上体现出来效果,因为品类、名称、数量、价格等信息都没有,只是空数据库。为了让他们体验用电脑报价的方便性,我在他们门店帮他们输入数据、教他们如何使用,前后用了一星期。
不过也就是这一个星期,让我对软件的使用更熟悉、软硬件的安装更有经验了,成交的那一单,不但让我在软件公司立足,也赋予了我信心,让我在2000年前实现了月入万元的梦想。
反思:那一段时间,对于软硬件的学习,以及后来的软件编程的学习,都算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在支持着我。但小有收入之后,后续的学习以及业务方面的学习没有跟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所以那时候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只是在那一段时期为了在新公司立足,为了生存,也因为对软硬件的兴趣才拥有的;过后的经历中又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业务达到瓶颈,却没有想着去突破,而是安于现状。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小有成功只是对过去努力的奖励,而人生中挑战是不断的,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走在不断成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