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为“不缺”,所以“不多拿”。
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碗底的东西吃不干净,外婆都说,喝掉不可惜,扔掉才可惜。
有时候,不小心盛多了,外婆就拿个小竹鞭站在我旁边,剩一颗米粒打一下手心。于是,硬着头皮也要把它吃下去。
所以至今为止,即使肚子已经过了七分饱,看见碗底留的食物就不顺眼,想要把它都吃光。
我觉得这一点在食物方面无可厚非,但放进人生里就不太一样。不是每个东西,都能够分门别类,按需取用。
上大学的时候,同班有一个很努力的贫困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一直说毕业以后想到一家跨国企业工作,整个大学也在为此而努力,考了雅思,重点培养口语水平,通过阅读职场札记,努力适应跨国企业的氛围。到了毕业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选调生的机会,他又不顾一切地争取。考上之后便纠结在两者之中,最后,他选择了后者,却因为不是初心而埋怨不断。
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是习惯性地想抓住任何有可能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他的定势,无法摆脱。
就像小的时候,遇到什么很难得的东西总是想着要多拿一点。芭比娃娃的裙子明明只能穿的下一条,担心下一次妈妈不买,索性就一下子买了好几条,等到出了新款,就因为把这个月的零花钱都用完而没机会再选择。
而家境殷实的孩子,他们知道适可而止,因为不缺。从小面对太多五花八门的物质,只有选择,没有被选择,知道选择权掌控在自己手里。
穷人的恐慌来自于“明天可能就没有了”,而有钱人则没有这种恐慌。
在泰国自助餐上“铲虾”的事件发生后,把握着话语权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谴责那些老而无为的前辈们,他们爱占小便宜,在物质面前毫无气质,却从未去深究过那一代人的贪婪正是来源于曾经长时间的“缺乏”。
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起上一代人来说,还是好太多。这主要源于大环境的富庶,“明天可能没钱买米”和“可能明天就算有粮票黄金都不一定有地方买米”的担忧是完全不同的。
对穷人来说,贪婪是保障明天的手段。
现代社会在基础生计方面,满足了我们“不贪婪”的前提。其实也只不过是把贪婪的对象,提升了一个等级。坐拥天下自不必担心蝇头小利,因为不担心缺乏而适可而止,不会强迫自己“一口吃成胖子”。
贰
“买得起”和“用的起”是两个概念
年幼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富二代小姑娘。
小姑娘六岁的生日,父亲送了她一座小岛。——对,你没听错,在人生的第一个六年,在别的孩子还在训练熟练运用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她已经收获了父亲赠予的一座小岛。
对方的父亲很爽朗,执意要父亲带我过去。小孩才不顾什么雇佣关系,玩着玩着就热络起来。
我们屁颠屁颠地捡树叶做柴火,用泥土堆小房子,用花苞炒菜。她做妈妈,我做爸爸。
小姑娘让我坐下来“品尝”她的“美食”。地不平,屁股硌得难受。小姑娘想了想,把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父亲来了,一脸难掩的失措,赶紧抖抖衣服,查看有没有破损。那是一件国际名牌,在我们的观念里,算是当时奢侈品。
小姑娘的父亲在我父亲身边,显得格外平静。女儿能为了别人坐的舒服,把名牌的衣服垫在屁股下,父亲肯定也没有特别强调过,甚至根本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买得起”和“用的起”是两个概念。
在我的理解里,“买的起”的定义是在他的经济条件下可以承受这个负担。而“用的起”则是:这件东西对他而言,根本称不上负担只是在他的经济基数里的最小单位。
后来这小姑娘长大了,绝口不提家境,甚至有意回避着。一次,我看到她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照片,背景是家里的花园。评论里,一个估计是她大学同学的姑娘问:这是你家吗?看上去很大啊!
小姑娘回了她一句:“在乡下的奶奶家呢!”
越穷越“炫富”,越“炫富”越穷。不把心思扎实地放在提升自己上,咬着牙买些根本用不起的奢侈品,其实根本不是在提升生活水平。
一个人穿着比基尼躺在一堆奢侈品,甚至连空包装袋都要摆出来,看上去其实挺可怜的。他是曾经多穷,才这么热衷炫富?还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从多么卑微的尘埃里,一步一跪走到今天?
如果把他们的事情告诉姑娘,我猜她可能都要问:“炫富是什么?为什么要炫富?”
“用的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买的起”的东西当然也需要,作为自己的鼓励。如果错把“买的起”当做“用的起”,那样的生活,太累了。
“用的起”的供应生活,“买的起”的激励生活,这才是最佳生活态度。
叁
因为不缺钱而形成的超强行动力
我认识的一位姑娘,父亲做菜市场生意起家,后来生意做大,成为一些大型连锁店的供货商。她父亲每次都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土大款”,
她的女儿也秉承了父亲的“土”,不会化妆也不会穿衣,一条灰蓝色短裤可以度过一个夏天。麻杆似的身高,硬是穿的像个虎背熊腰的胖子。
到了大学她突然开窍了,对形象管理十分上心。而她的第一步就是请配色老师,用专业色卡确定了适合的服装颜色和发色。假期又报名参加了一个化妆班,授课的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造型师,在演艺界算得上是战功赫赫。
几个月后,她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
我开玩笑说,她用了几个月就超出了我几年的功力。这话不是恭维,有时候我真的非常羡慕这种超强的行动力。
反观我身边一个家境一般的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拿到免费的小语种课件,但凡是免费的,都想学习,导致最后整个知识体系很混乱。每个体系都蜻蜓点水地自学了一点,最后连门都没入,就因为激情消磨殆尽而放弃。
很多时候富二代们想多优秀就能多优秀,不是因为财力够,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人是可以对自己进行先行投资的。
一块钱花出去,能有两块钱的效果,就是值得的。
万事开头难,要想做一些什么事情,一定是入门阶段最为艰辛。而这种思维使得他们在入门时就舍得一掷千金,不去考虑后续发展和变现的问题,就比一般人具备更快速的行动力。
后面一想,其实就是这种金钱和时间之间的关联,才让如你我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机会通过施展自己的特长来获取金钱,倒也有失有得。
肆
不为了贪图花香,去摘未成熟的果子
我身边有个女孩子比我更早开始做公众号,是专注在于打造个人品牌。
她的家庭没有前几个人那么显赫,但已经靠一己之力建立公司,慢慢具备了一个富人的雏形,可能会比自己的父母更优秀。
有一次我们探讨关于公众号接广告的问题。我说,现在有一些不太好的品牌来找我投放广告,不知道该不该接。她开玩笑地白了我一眼:“你又不缺钱,为什么要接这些烂广告?”
我被她问得愣住了,因为就算我不缺钱,我也希望越早看见结果越好。即使是烂广告,也可以证明我做了些什么。
“你懂不懂“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她说:“那些大品牌从来都不会找这种什么乱七八糟广告都接的公众号投放广告的。”
“我的第一个广告,一定要是这几个品牌里的一个。”随后她列举了几个品牌,在我看来都高不可攀。
事实上,如她所料,她不久就接下了自己心仪的广告。
你不急功近利,就可以等到时机恰好,一举夺魁。
其实并非只有有钱人“等的起”,比如在公众号这件事情上,我也并非是等不起的人。只是在我的习惯性思维中,希望更早一点看到结果,而在她的思维里,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可以罢手。
所以我现在也学着等待高质量的广告,期许着果实成熟。
不为了蝇头小利,提前把花摘了,就有可能摘到成熟的果子。很多事情,你不要急,要等。
尾
如果你把这篇文章的中心,理解成有钱的人一定比穷人更优秀,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如果要我写一篇普通家庭的孩子抑或是“寒门出贵子”,我也一样能长篇大论。
我只是觉得任何人的意淫都不能改变:任何一个群体,只要他不作奸犯科侵犯大众的道德底线,他们的性格特质中都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应该被贴便签,何况,关于富二代的生活,大多数人的认知只是取决于编剧的意淫。
再进一步说,甚至我不该用“群体”一言以蔽之,因为每个群体都是由多样化的个体组成。
我见过一些家境普通的人,却拥有文中的“富人思维”,观其身份,也是所属行业的的佼佼者。
择人优而习之,借鉴一些“富人思维”,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