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平时是我烧菜做饭,在厨房呆了这么多年,我对自己厨艺的评价是:就这么回事,停留在烧熟,能吃的水平。
以前我家丫头喜欢点外卖,给出的理由是:外卖方便;想吃啥点啥;份量易于把握,不大会浪费。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我的厨艺有限,不能取悦她的胃。
今年随着疫情向纵深发展,点外卖有险,点外卖需谨慎。在重盐重油重调料的外卖滋养下,丫头身材越来越向胖阿福看齐,我痛定思痛,以疫情办契机,断了丫头点外卖的念头,让她给娘个在厨房展现自我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买菜不自由,以前是想吃什么买什么,现在不去超市,不去菜场,在小区里面团购,团什么才能吃什么。前两天抢了一块五花肉,我这种停留在煮熟状态的水平,拿着诺大一块肉,不知道怎么烧,想起以前饭店吃的蒜泥白肉,有点馋。端详那块肉半天,不知道该咋做,不会做没关系呀,我想起自己最近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内事不决找百度,不会是吧,咱学!
我的行动能力倒是挺强的,说干就干,手机上网一搜,我来了精神,这蒜泥白肉的老祖宗是“白肉”,还有历史典故那!最早记载“白肉”资料是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白肉”的发扬光大却是在满族同胞聚居之地东北。袁枚写的《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
袁枚说满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为什么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来,满族曾有一种传统大礼叫做“跳神仪”,无论富贵士宦,其室内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择日致祭之后,接着就吃跳神肉(也叫阿吗尊肉)。这种跳神肉,“肉皆白煮。例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资料学完,再看那块五花肉就不是单纯的一块肉了,极具文化色彩。我跃跃欲试,手机开着,以便我随时能温故知新。按步骤煮肉,捣蒜泥,配调料,配菜,因临时起意,家里没配菜黄瓜,没有关系,没有黄瓜照样能成菜,我安慰自己。
百度告诉我,将五花肉切成薄片,能有多薄就多薄啊!我的刀功展示了我的水平,肉被我切成厚厚的薄片,薄片厚一点,这样一次可以多吃点,我给自己打气,终于我在百度的指导下,在调料配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完成蒜泥白肉的制作,尝了尝,自我感觉优!味道还是不错的嘛!饭店里蒜泥白肉的味道久远的有点飘渺,忘了!眼前的蒜泥白肉的芳香可是实实在在。
我自恋地夸自己,真棒!敢于尝试就对了,不要整天守着鸡汤,牛肉,排骨三大样,要打开思路,拓展自己的菜系,择日不如撞日,重塑我厨师形象,牢牢守住厨房那块地,争取打败外卖,就从今天的蒜泥白肉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