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承庭训对我的一生影响至深,是父亲雕塑了我的品格,而我则有幸传承了父亲的精神。行文至此,寒夜已深。推窗远眺,朗月碧空,明天又是个艳阳天。经历一个沉闷而漫长的冬季,北方最美好的春天终于降临了。黎明又得远行,该收笔了。怎么收尾呢?蓦然间,一句格言跃入脑际:人生无非是场父子间特殊的接送。正如诗人北岛所吟唱的那样:“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父亲,您不仅给了我生命还锻造了我的灵魂,我终身感激您!"
____王志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 ,是上坟扫墓,祭奠祖宗和已故亲人的特殊日子。通常人们不管离故乡的远或近,都会回到老家,到祖坟上祭扫,以寄托哀思,缅怀已故的长辈亲人。
当我和几个弟兄于今天清晨,回到老家,祭扫祖坟,跪拜在父亲的坟墓前时,我不禁伤感地沉思:我们祭奠缅怀已故父亲还有爷爷奶奶等长辈亲人的什么?
首先是在追忆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怀念已故的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一幕一幕的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他给我们的亲情抚育,点点滴滴的,有意或潜意识里的言传和身教。如果没有父母亲的姻缘和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降生;没有他们的抚养和教育,我们也不会健康地全胳膊全腿地长大成人。追思他们对我们深深如海般无私的养育之恩,我们将终生难忘,怎么不会感激涕零?
其实,可能我们每个人将或都都会经历和感受得到,当我们幼时无知,青壮年时不觉,而当我们也年过不惑,接近知天命之年,自己也慢慢人到中年老将至之时,我们的父母双亲也已是年近古稀、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了,有的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人世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甚至亲不在,这是活着的晚辈一种多么大的无法弥补的人生缺憾啊?!
清明祭扫,除了追思已故亲人长辈的养育亲情,更重要的是追思缅怀他们的可贵的人格精神。“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然,已故亲人的尸骨可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却会永远不死。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流淌着父母的血液;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内核,都有父母的遗传基因和生命灵魂,这样我们人类社会才会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进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也是我读到王志纲老师写的这篇缅怀自己的父亲的回忆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篇情真意切、父子情深的写给自己父亲的祭文时,最深深打动我心灵深处的地方。
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另一个世界?我们的肉身殁了之后,究竟还有没有不死的灵魂?这恐怕将是困扰活着的每个人的一个人生终极难解甚至无解的难题。我在已知天命之年深刻地感悟到并坚信,人死之后,即使没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借着我们身体而来到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生命际遇,不管是风花雪月,不管是荣华富贵,也不管贫富高贵或低微,也不管悲欢离合,甚至不管生离死别,等等一切的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其实都是在考验、锤炼、锻炼我们的那颗灵魂。我们的人声,从生命的开始,就是走在去死亡的路上。亦生亦死,方生方死。我钦敬与认同我们的先祖留下的关于人生目的和价值意义的豁达和智慧的探索。试想,如果人没有不死的灵魂,人类精神和文明能如何代代相传?人类与禽兽类又有何异?
我赞同稻盛和夫所表述的那种人生观(大义是这样讲的):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不断磨炼自己的灵魂,当我们走的时候,比来时更好。
_____君安于2014.4.2夜于老房子书屋,也以此篇短文追思我已故六年的父亲,祝愿今年已年过八十的母亲晚年福寿健康,也祝愿我所有的亲朋好友的父母长辈福寿安康,祝愿他们有个幸福安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