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一本微观经济学的稿子。微观经济学的假设的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都是理性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总是理性的,情感也会左右人们做出决策。稿子的最后一章讲的就是神经经济学。
基于大脑结构,我们做判断时依赖两大体系:体系I是直觉、情感、反射行为,体系II是思考体系。体系I是由脑干及小脑发挥作用,而体系II则由大脑皮层发挥作用。
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体系的处理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反映在生活中,就是你会被你的直觉所欺骗。稿子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球拍和一个球,共计1100日元。已知球拍比球贵1000日元,请问球多少钱一个?
这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初步考虑一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100日元。经过体系II仔细考虑后就会明白答案是50日元。
如果这个例子还容易算清楚的话,作者举的第二个例子则很容易迷惑人了。
将两张黑桃和一张红桃扑克牌扣在桌面上,让玩家选一张牌,选中红桃为赢。当玩家在三张扑克中选中了一张(假如为左图中的A)时,庄家将剩下的两张(B和C)中的黑桃翻开(假如为C)。如果玩家可以换牌,在A和B中该怎么选择?
如果是你,你会换牌,还是继续选A?
很多人都觉得A和B的概率不变,故而没有换牌。但作者说换牌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
当庄家翻开C以后,玩家可以放弃A而选择B。因为B为红桃的概率变成了2/3,如果玩家换成B,赢的概率会翻倍。
作者用图这样表示的:
对于计算过程,我觉得作者说得并不清楚,于是百度了一下这个问题:蒙提霍尔问题。百度对这个问题的描述是另一个名字:三门问题。
百度百科详细讲述了这个问题的来历。有意思的一段是这样的:
对于“蒙提霍尔问题”(“Monty Hall dilemma”),玛丽莲·沃斯·莎凡特在她专栏的回答是改选会更有优势,这在美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人们寄来了数千封抱怨信,很多寄信人是科学老师或学者。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读者写道:“这个国家已经有够多的数学文盲了,我们不想再有个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来充数!真让人羞愧!”另一个人写道:“我看你就是那只山羊!”美国陆军研究所(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的埃弗雷特·哈曼(Everett Harman)写道,“如果连博士都要出错,我看这个国家马上要陷入严重的麻烦了。”
但是莎凡特并没有错。最后她用整整4个专栏,数百个新闻故事及在小学生课堂模拟的测验来说服她的读者她是正确的。“哦,那真是太有趣了。实际上我十分享受这些讨厌的来信,”她说。“这些家伙我真是爱死他们了!”
关于概率的计算,我觉得百度百科中,下面这个最为容易理解:
开始选中汽车,最后换门不得奖的概率是33.3%,开始选中空门,换门最后得奖的概率是66.6%
关于理性与非理性,有很多书都涉及了这些内容,著名的有《怪诞行为学》,清华大学郑毓煌也有本《理性的非理性》。虽然对象是经济行为,但都跟心理学挂上了钩。这也是神经经济学正方兴未艾的一个表现。
上面的例子来自日本菅原晃的《図解 使えるミクロ経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