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评论一部电影是否够好,在演员演技到位的基础上,我觉得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或精妙绝伦的剧情,一或惊艳难忘的画面。
《the cell》,中文名为《入侵脑细胞》。请允许我在吐槽一次这个翻译的名字,真心直白到剧透,但有没有触及到影片最核心的内容,恍如一小学生水平翻译完毕后的沾沾自喜。
在2000年左右,因受《黑客帝国》的影响,这段时间出现了不少关于虚拟与现实探讨的优秀影片。《入侵脑细胞》就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代表之一。
该片讲述了一位潜心于一项突破性研究计划的儿童临床医学家凯瑟琳・迪恩她受命用现代高科技,与FBI探员一起为了解救被杀手囚禁的女孩,深入变态杀手梦境的故事。
对,故事就是那么简单。
但是又不是那么简单。要进入杀人凶手的内心深处无疑是一次奇异未知并且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当她开始后,同时间赛跑去揭开层层线索,查找那个失踪女孩的下落。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向预期一样的顺利,詹尼弗发现:杀手的内心极其复杂,导致她被困在了他的思维世界里,被凶手主导的思维各种稀奇古怪的折磨,爽。真正应了移动那句: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然,在2000年那个时代,电影的主流结局还是偏向于正义方经过重重难关后终于取得胜利的这样一个王道的趋势,并不像现在乃至前些年流行起来的黑暗且虐心但是我们这些的观众却看得乐此不疲的结局,我觉得现在的导演和观众是越来越变态了。
所以,故事结局,在杀手思维中读取到出被困少女的有用信息后,凯瑟琳更改了电脑设定,把杀手的脑电波引入自己的大脑,一下子就由客场变主场。这回是my world my rule,凯瑟琳把变态凶手狠狠地一顿虐,并且救赎了被凶手一直压制着的善良的意识。
Happy ending。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该片,我会说:华丽无比的梦境与艺术展。或者是:一流的梦境画面,二流的情节。
《入侵脑细胞》这个翻译过来这么直白得名字,其实很容易让人忽略了这部出彩的电影。然,其出彩的并不是剧情,恰恰好是片中那些怪诞而华丽,带着后现代风格画面的美感。这些所谓的画面,是影片中的梦境,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同时带着些许诡异的气息,俨然一件奇幻而唯美,荒诞而恐怖,暴力而血腥的艺术品。如果说,《电锯惊魂》体现了工业般的暴力美学,那么《入侵脑细胞》则展示了艺术般的血腥美学。
而如果认真起来,抛开画面说剧情,说是二流剧情也不为过。这样说吧,《阿凡达》刚出来的时候,我相信,观众都是奔着3D的初体验而去的,都被其改变电影历史的的画面所惊艳到,至于剧情,我选择忽略。同理,《入侵脑细胞》:美学价值极高。冲着画面,你值得用90分钟去细看。
故事以暴力、童年创伤、死亡、流血为卖点的暗黑系电影。事实上,它不是一部侦探片,更像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惊悚片。因其画面非常有想象力,以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为原型,用一系列诡异、荒诞、漆面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梦境的非理性状况。
其最最深入人心的超现实画面莫过于:
在卡尔梦境中,凯瑟琳第一次和童年状态下的“善”卡尔交谈,凯瑟琳所抚摸着的站在房间正中央的漂亮骏马,突然被天花板中放下的玻璃切片切成一段段,并且分开。马的心脏甚至还在跳动。其实该段是模仿英国装置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作品:《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Some Comfort Gained from the Acceptance of the Inherent Lies in Everything》。他的作品经常将一些动物解剖后浸泡在福尔马林的水族箱里,被称为泡在福尔马林的“死亡哲学”。(反正我觉得他的艺术已经不能用变态来形容了)。
类似的模仿艺术作品的画面,片中还有几处。导演所模仿的对象,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作品,之所以选用超现实之一,我想,大概是超现实主义能更好表现人类心理的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而在一个心理变态的心灵世界里面就更能放开手脚天马行空,用惊世骇俗的表现手法和令人侧目的影像来描述人类思维中某些潜伏意识,使得人内心世界中最恐怖景象得以具体化。
《入侵脑细胞》是探讨心理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只是配上了惊世骇俗的画面,达到了华丽的逆转。所以,视觉和情节,孰轻孰重?是要感官的刺激胜于故事本身,还是要故事内容超越画面刺激?毕竟,要两者到能达到S级,或者是A级的作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已经不多见了。用眼下流行的词语来说,就是:要啥自行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