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什么都不太懂。看的当然不是原版,而是彩图注音版,内容作了大量的删减,语言也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当时不知听谁说的作为中国人要读四大名著,所以也就看了。
当时甚至一直到中学时代,《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林黛玉。曹雪芹将绝美的容貌给了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像宝玉说的,是个“神仙似的妹妹”。“玉帯林中挂”,林黛玉,一个天真浪漫的女儿,一个清丽脱俗的女儿,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儿,一个孤傲清高的女儿。林妹妹的一举一动都是我所喜欢的,她的葬花之举着实让人迷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唱得肝肠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潇湘妃子的真情本色。她也爱哭,时不时便落下泪来,女儿嘛,耍点小性子,掉掉眼泪,当时觉得还是挺惹人爱的。况且这样的林黛玉,贾宝玉是一直爱着的,像《终身误》里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当时我是不怎么喜欢薛宝钗的,只觉得她太世故。
然而人的想法总是会变的,如今再读《红楼梦》,发现自己慢慢有点懂得宝钗了。曹公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现在想来,或许宝钗更符合“水”的特性吧。以前认为她太世故了,其实所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性情不是只有黛玉那样的才算,宝钗的性格是天生的,是天生“任是无情也动人”。
她的性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一面。她温柔,随顺,像水一样能适应一切、战胜一切却又别无所求,只希望太平过日,中庸之道她生来便懂得。黛玉则不同,黛玉的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对生性空无的宝钗一直敬之妒之又畏之。可宝钗却从来也没有跟黛玉计较过,她知道“金玉良缘”是注定了的,她把生活的意义参透了,所以对一切都无所谓,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贾宝玉呢。
宝钗把什么事都做得太合适了,讨众人欢喜,有的人认为她是在装,其实不然。任何装的境界都太低了,不能长久的。对于生性空无的宝钗,我们不能以世俗经验来看待,否则我们就变得世俗了。在我看来,宝钗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叫做成熟。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里有句关于成熟男子的论断:“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话同样适用于女子。黛玉可以为爱情而死,惜春可以长伴青灯古佛,可宝钗万万不会,无论怎样,她会活下去,不喜也不怨,像极了平静的水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太伟大,但我以为它之所以如此漂亮,不在于讲了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不在于表达了某种哲学观念,而是它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无论这种追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