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丝绸小队)西南大学四川南充三下乡小分队于8月11日正式完成历时5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期间丝绸小分队成功走访了都京镇丝绸小镇、六合集团、依格尔公司下的丝绸博物馆、高坪区安乐坝、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农业局蚕桑站五个地点,顺利完成调研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成员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二天小分队花费两天时间深入了解南充的蚕桑文化,小队队长解释道:“南充蚕桑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只有先了解,先观察,小队才能做出更实际的调研问卷,调研活动才能取得好的结果。”走访都京镇丝绸小镇,小分队体验了整个丝绸的生产过程;参观依格尔公司的丝绸博物馆,小分队看见了上千年前的传统纺织工具,据了解,这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了,而这些工具也是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在全国各地收罗而来。之后丝绸小队又把学到的南充丝绸文化和相关知识向南充市民讲解,也向市民介绍了几个关于南充丝绸的重要景点,方便市民实地学习了解丝绸。
第三天到达千年绸都第一坊,当地已经不再是零几年时的兴盛模样,大片桑地杂草丛生,桑树因无人修剪已经长到两米左右。养蚕的农户也只有河边上的两三家。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的大门也破败不堪,之前的展销厅也转到嘉陵区的光彩大市场。一切都不再似从前繁华的样子。
第四天小分队正式开始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活动,来到高坪区安乐坝。当时当地的一户蚕农家里正在摘刚从自家地里挖出来的花生,老伯热情地请大家进门,成员们渐渐放松下来,慢慢地完成了问卷调查。养蚕的大伯还带小队成员去他家房子后面的桑树地看了看,细心地讲解起桑树的修剪技巧。采访蚕农的小队成员说道:“真是没想到这里的蚕农那么热情,真是幸运,因为这样我们的调查任务才能这么顺利完成。”据了解,安乐坝的蚕桑养殖境况比以前萧条了许多,在当年有国营养蚕厂的时候,该地区的家家养蚕,现在很多已经不养了。当地蚕农说:“只要蚕种好,养殖过程中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几十年的老技术,还对付不过来吗?”对于部分蚕农,丝绸小队向他们介绍了一些从学校学到的科学种桑养蚕的方法,以真正实现文化科技下乡。
最后一天小分队来到了南充农业局的蚕桑管理站,对政府与蚕桑产业交流最紧密的这环进行了解并把小队调查到的问题反馈给政府。据农业局蚕桑站调查,现在南充丝绸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而现在有规模的桑蚕养殖主要集中在嘉陵区、仪陇县、南部县、蓬安县、阆中市。就目前看来,南充丝绸产业及其延伸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行业发展企稳回升、产业布局已具雏形等。但是蚕桑管理站站长毛叶炀向小分队讲述道:“丝绸产业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据蚕桑站调研报告得出,当前丝绸产业经济总量不足,规模小;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低;蚕桑基地萎缩,质量差;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政策支撑不力,宣传弱。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丝绸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受到各方重视。从我市实际看,在东桑西移、东绸西移的大背景下,南充承接东南沿海相关产业转移正当其时。从行业自身看,丝纺服装产业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契合市场消费取向,南充完全可以在产业蝶变中抢得先机。
伴随机遇的还有挑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传统产业改革、市场需求的突变和标准的提升等都给南充丝绸产业带了压力,但是总体而言,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遭遇、前景大于窘景。
回首整个“三下乡”活动,有着急的:六合集团因高温放假、之前联系的蚕桑种植基地交通极为不便,出于安全考虑只得另觅他处;有疲惫的,顶着三十八度的高温在外采访、不停地打电话联系地方;有开心的,安乐坝热情地蚕农们吆喝我们吃新鲜的花生米、市民积极地配合……或许就是这样,有苦有甜的“三下乡”活动才更另人记忆深刻。
参考文献:《丝纺服装产业千亿调研报告》
西南大学四川南充三下乡小分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