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
前几天讲到过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
两位大师谈人生的节奏啊
就时间轴上来看 林语堂比季羡林大16岁 季羡林比林语堂多活了16年 不过两位大师都活过了80岁 想想他们所经历的 与自己的相比 哇哦 不敢想象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 都是现代中国的语言大师 嗨呀 好气哦 表示英语一直停留在abandon了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 感觉更有一种佛韵 怎么说呢 就是书中是不是会谈到佛 然后一查 季羡林还居然(其实我想说TM来表示我的一种佩服和惊叹的感受 但又觉得这边爆粗话不太适宜 于是 就假装我没说)还是一位佛学家啊 还写过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这类书 噶我还能说什么呢
书中比较引起我注意的一节是《禅趣人生》
因为 说来不怕你们嘲笑 最近奶牛君在学禅舞
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 很多人会说 嗳 某某的文字很有禅味 可禅到底是个啥东西啊 我啊不懂
禅舞 我一星期学一次 一次两个小时 它给我带来的感觉是什么呢 是静心 它不像其他舞蹈一样 要扎实的基本功 练习是要怎么怎么样 禅舞是谁都可以学的舞 旨在跟着自己的情绪走 跟着自己的心走(听来似乎挺那个啥的 本来还想再说点的 后来被我删了 我觉得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去体会吧 特别是这种 还蛮玄的东西)
季羡林这么个佛学家 在文中说“古今中外关于禅学的论著可谓多矣 我也确实读了不少 但是 说实话 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书 任何人能把 禅说清楚的”
他又说 “妙就秒在说不清楚 一说清楚 即落言筌 一落言筌 则情趣尽失 这种审美境界和思想境界 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
季先生都说 不清楚了 那我就更不想说什么了
不过有意思的一点是 他认为禅宗走到了佛教的对立面
这一点 我个人是不太理解的 我不想去争论什么 因为如果把禅宗也好 佛教也好 比喻成一片海的话 我所认知的 应该是连一滴水都不到吧
但靠着目前对其的一点点认知 我觉得禅宗啊 佛教啊 或者是其他的教 都是向善的 向着美好的
在我个人的观念里 如果把这些 禅宗啊 佛教啊什么的 比喻成一个孩子的话 那么他们的母亲可能是同一个人 若说是 真善美 可能太过于狭隘 但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的终极目标 大底是如此吧
好吧 这个内容似乎扯多了
再回归这本书
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他讲到
对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 人生一无意义 二无价值 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与价值的话 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概括的说 就是其人生观的本质核心在于责任嘛
这一点其实 和林语堂的是有差异的
林先生是觉得 人生嘛 贵在享受 更注重淡然和中庸的生活
但后来我想啊 过好自己的生活 不失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呀
这两本书呢 个人感觉就是
林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 从微观把握 人生应该怎么度过
而季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则从宏观谈论 人生应该是怎么样的
当然 这是相比较而言的
好了 和之前一样 放几句 个人认为挺有意思的话吧
1、人生是被动的,既不能选择生,也最好不要主动选择死,那么你浑浑噩噩的度过这几十年是为了什么。
2、人区别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还有良知和侧影之心。
3、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4、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5、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6、一过中年,人生之车好像是从高坡上滑下,时光流逝得像电光一般,它不饶人,不了解人的心情,愣是狂奔不已。
7、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8、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9、专家们讨论完了,一哄而散,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原封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