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十八周的课程结束了。当初选择这门课程时,实际上对社会学一无所知,只是因为觉得应该会比较有趣所以才选择。今天仔细回想才觉得受益良多。
通过这门课程,使我能够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这和我刚接触新闻学、传播学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一个爱好摄影的同学说,摄影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在看来,知识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一种知识都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只看了个开头就让我觉得十分精彩,但是看了看目录,似乎并没有说如何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我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本质并不是自然科学上的客观规律,而是与社会相关的制度、文化等层面的东西。比如上了这么多年学,天天学知识,可到了上大学才明白知识是什么。
可以说这和我个人有关,也许是因为我小时候贪玩,不爱思考。
也可以说这跟家庭有关,我的父母恐怕也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明白,也没能很好地教育我,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还可以说和制度有关,应试教育就决定了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用来写在卷子上的东西,而没能有意识地利用知识去观察世界。
另外在大学我们才会专门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时的认知差异就像是课上所说的文化冲击一样,只有感受到了差异,才能对不同的知识有所感想吧。
但是即使意识到个人的困扰是由以上问题带来的,我们也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家庭和制度。再意识到这些因素对个人生活机会的影响,很难不想起《与社会学同游》中将人说成是“提线木偶”的比喻。
尽管如此,社会学仍然非常值得了解和学习。即使不提其作为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也十分重要。之前看了《世界通史》,其中多次提到欧洲几个国家的农民起义居然都认为国王是站在他们那边的,而只将诸侯等直接剥削自己的人视为敌人。这种认知导致了数次起义的失败,同时还在数个国家同样地发生。方才明白政治课里天天背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分清敌友”的沉甸甸的重量。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第一节课中所举的西安地铁事件就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候那些与我们发生直接冲突的人或许是可恶的,但是其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其社会角色的要求,如果他也只是普通人,他或许还会在那种情况下和你站在一起。
米尔斯说:“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这个教益往往会是痛苦的一课,但又常常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