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所说的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和爱)中,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很容易因为关系过于亲密,羁绊过多而造成模糊边界。
还有一种常见原因就是权威性。在职场里上司对于员工是权威,在家庭里父母对于孩子是权威,即使是夫妻也可能因为倾慕,或者经济上的依赖而形成类似的权威性在关系。
而这些都可以借鉴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思想,帮助我们设立“界限感”。
很幸运的是,市面上已经有了两本畅销的育儿书籍:《正面管教》(以下简称PD)还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以下简称PET),它们里面所蕴含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课题分离”思想的理解,并且可以完美应用于成人世界的沟通。
不但如此,这两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够以一种“既保护自己,也不伤害对方”的方式来实现,这正是我们想在大多数羁绊关系中所需要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大多“沟通边界”障碍不属于非常极端的边界偏离。
只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困难之处,两本书的内容各有优势之处,整合起来不太容易,也造成前几天我写文的纠结,因为如果只是因为我笔力不足,而造成大家对内容甚至有理解难处,那太可惜了。
先让我们简略了解一下这两本书的渊源。
两本书中,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正是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他的学生,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的。阿德勒认为,人格的主要驱力是追求卓越,他提出“目的论”而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在人际关系上,阿德勒主张通过课题分离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应该解决的课题,最终达成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有些译为社会利益,PD中译为社会责任感)。
而《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他师从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同样我们也知道《非暴力沟通》(以下简称NVC)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老师也是卡尔.罗杰斯,所以PET和NVC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需要补充的是,我再强调一下以前的观点,对于沟通类书籍,NVC是经典中的经典,具体参见《非暴力表达:一本“技近乎道”的书》,因此PET可以说是NVC在亲子类领域的实践版(仅对其中的沟通技法而言,比如以下要谈到的“我信息”)。
同时,从学术的脉络来看,阿德勒虽然创立的是“个体心理学”,但他也被尊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的学说直接而且深入地影响了三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
所以,从我这个心理学小白角度来看,两本书中体现的沟通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就姑且按照“有效果好过有道理”的原则,抛开学术流派上的区别,来一场“关公战秦琼”的乱战,取其有用者,而分享给大家吧。因水平所限,如果有谬误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认为值得借鉴的几点如下:
1、良好沟通边界的检验标准
类似于PD中的说法,我们要和善而坚定地进行沟通边界的切割。一个拥有良好沟通边界的对话,可能应该能够达到以下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给对方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双方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鼓励了双方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2、给双方的心理保护
PD认为所有人的首要任务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PD通过让对方预先参与,授权等方式,保护了对方的自主权。
P.E.T.则传承了卡尔·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观点:“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该往何处走,关键问题是什么,哪些经验被深深埋藏着。” 所以P.E.T.所使用的积极倾听、我信息、第三法等方式均体现这一观点,同样支持和满足了对方归属感、价值感和自主权的需要。
3、沟通边界的“不一致”原则
不同的人的“边界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他人的接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任何关系里,没有人会接纳对方的所有行为,所以双方的需求一定是有矛盾的时候。
而影响接纳线的几个因素: 自我、环境、他人。比如自我方面,心情好的时候对接纳度更高,身体不舒服时,接纳度也变低了。
我们尤其要留意:自己对别人的行为接纳度和感觉可以前后不一致,要是真实,而不是虚伪的接纳。
4、问题归属(课题分离)原则
PD和P.E.T.对问题(或行为)有不同的界定方式。我们主要借鉴PET的方式。
此处所谓的“问题”,是指“生命中遇到一些困惑,体验到一个新情绪,背后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它是中性的。这很像NVC里不会特别强调“正面想法”、“负面想法”,而只是一个反映需要是不是得到满足的想法,是中性的。原书也使用“拥有own一个问题”的说法,意味着这是他的权利和财富,如同“拥有”爱和房子。
PET用了一个接纳线来形象指示问题的归属。P.E.T.不评判孩子行为是对或错,只讨论接纳与不接纳。接纳线将所有可能的行为分在两个区域:可接纳区域和不可接纳区域,然后再细分为四个区域。
谁处在问题区,这个问题就是他的,他可以自己决定怎么解决,其他人只是支持作用。
对方在问题区(对方拥有问题)——支持技巧,也叫“辅助技巧”。
无问题区(大家都高兴)——关系技巧,有事儿时处理问题,没事时建立关系。所以在无问题区同样需要沟通。
我自己处在问题区——面质技巧,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我信息”,让对方了解他们行为的影响,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改变。
双方都处在问题区,即双方有冲突了——转为冲突解决技巧。
总结一下,以后在沟通时,如果遇到问题(指“生命中遇到一些困惑,体验到一个新情绪,背后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你有所察觉的时候,这时需要果断进行“问题归属”的判定,然后采取相应合适的方法沟通。
PET不同于PD的一个好处是流程性非常强,我们把下图看熟,按图索骥即可。当然具体内容还请参考PET一书。
5、沟通插件:我信息
“我信息”是PET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表达技巧,又根据场景不同分为表白性、预防性、肯定性和面质性(confronting,不要被其中的“质”所误导,只是面对面沟通的意思)。
什么是“我-信息”?
✔信息焦点在沟通双方上
✔信息的内容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对方的行为,我的感受,对我的影响
✔信息是客观平和的,目标是做自我的信息披露,这样就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我的信息传达出去
如何做?
如何有效传达“我-信息”?有三个步骤:
1、摆心态。在沟通之前首先摆正心态,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而且平等的个体去作沟通,这个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2、理要素。梳理“我-信息”的三要素,即对方的行为描述(事实),关注事实,无评判,不贴标签,不指责;自己的感受(真实感受)、对自己具体明确的影响(实际影响,而不是给对方的影响)。
3、发信息。平和地给对方发送出“我-信息”,尤其避免用命令、建议、嘲讽等语气。
场景举例
在职场场景里,有一位同事经常让你“顺道”帮点小忙,比如现在让你顺道去财务部拿个单据,你正好尝试一下:“这件事情你也有时间,也不是很急,你只是在我出去的时候来找我代劳,这让我感觉不舒服。”
亲子场景里,孩子把音乐声开得很大,干扰了隔壁房间父母的谈话。妈妈:“我们觉得非常郁闷,因为这个音乐声太大了,导致我们都没有办法好好说话。”
或许你看了以上这些例子,觉得这方法不是很简单吗?充其量,这不就是NVC里面“事实+感受+需要/请求”的翻版吗?这是不是有些虎头蛇尾了?
从话术的技术层面来讲,确实如此(这也侧面说明NVC的厉害之处)。正好借此想提醒大家的是,使用课题分离来切分沟通边界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合。比如第一个例子再分析:你要不要帮忙是你的课题,同事是否接受你的拒绝是他的课题。这个分割比较容易处理。
但在第二个例子中,你觉得音乐声吵是你的课题,但孩子调不调音量是他的课题。如果他不调整呢?你会诉诸权威吗?如果不使用权威,你还会怎么办呢?怎么“既保护你自己,也不伤害他”呢?这是PET和PD用整本书来阐述的道理。
总之,像张仪苏秦那样,仅靠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搅乱七国风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信息”作为一个课题分离的工具仍然是重要,而且需要学习的,但我们同时也需要在一个系统,更加高维认知的层面上来学习。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课题分离“由心而发”,变成内心富足的滋养,而不是气急败坏的绝望。
而有了这种内心坚强的支撑,对于更加操纵,甚至伤害性的边界问题,也更能支撑我们使出更强力有效的招数,待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