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毫无头绪?适当增加“仪式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古籍中记录了很多关于礼仪的句子,下至三岁的孩童,大至耄耋的老人,都有对应的礼仪。《三字经》中就有“长幼序,友与朋“,《弟子规》的行文里也提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展示出了古人对幼儿的礼育教育,从小给儿童树立标准的行为模范,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建立起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念。
历史沿革到今天,我们也始终没有放弃祖国的传统美德,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我们经常建立关键节点的“仪式感”,让孩子们在特殊的活动中明白人生踏入的新阶段。就像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周会举行的升旗仪式,或者是加入少先队的入队宣誓等等。
在学校里,举办这些仪式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对时间节点的重视,开学典礼让孩子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到来了,要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学校生活;升旗仪式、入队宣誓仪式等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政治身份的转变,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除却学校时光,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长们也给孩子们建立了很多家庭仪式,让孩子们形成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增进家人亲密度,提高孩子对家庭生活的责任心。
家长们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家庭仪式,抓住其中的潜在机会,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更加以关注。
第一,要加强家庭仪式的教育性。
家庭德育教育会穿插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例如,可以重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二十四,扫房子“是我国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通过这样特殊的扫除仪式,能够培养孩子的卫生意识,培养孩子勤劳的美德;在清明时节为故去的亲人祭扫,则可以培养孩子重视传统家族观念、思念亲人,感恩亲人对家庭的贡献;又比如说端午节的故事中包含着屈原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了传统节日,在家庭生活日常的仪式中也能让孩子意识到不同的礼仪教育。例如在孩子生日时,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母亲的付出;在孩子成年时举办成人礼,让孩子们建立面对社会的勇气,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当等等。
中国的教育中也始终缺乏对表达爱意、面对死亡等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家人日常的接触,让孩子勇于表达对家人的情意,通过葬礼仪式让孩子正确面对人生的有限性等等。
第二,要关注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孩子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参与家庭事务,只需要听从大人的指令即可。其实这会很大程度上地降低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参与感,很难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真正地融入家人。
现代德育教育应该赋予孩子更大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表达,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里的“小主人”,增强德育教育的现场参与感。例如在家宴上,让孩子做帮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家人的辛苦;又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扫除、春节贴春联等活动,共同维持家庭的和谐氛围。
总而言之是让孩子在充分的自身实践中获得对家庭的主人翁意识,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三,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多样性。
创新意识也可以充分应用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创造更有新意的家庭仪式。
例如通常志愿活动都是由社区、学校组织,家庭被动参与,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主动地组织志愿活动,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孩子的奉献意识;又或者是全家观看有思想内涵的电影,例如学会悦纳自己的《心灵奇旅》等优秀的电影,观影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借助电影来完成德育教育;再或是在课余时间带孩子多旅行、多见识,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眼界见识。
也可以利用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定期和孩子一起在科技馆体验最新技术、在博物馆回顾城市的历史、在烈士陵园追缅革命先烈等等,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建立孩子更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