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琢磨 指月听松 2024年09月30日 23:38 湖南
【老师】
我们已经学了整整5年的中国古诗词是吧?在这5年当中,我们跟着不同的诗人去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如果王老师没记错的话,一年级的时候你们就跟着诗人杨万里去过江西的吉安,在那里你们欣赏过这样的风景:
(PPT: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年级你们跟着诗人杜甫去了四川的成都,在那里你们欣赏过这样的风景:
(PPT:)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年级的时候你们更是跟诗人李白去过安徽芜湖,在那里欣赏过这样的风景:
(PPT: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年级你们又跟着诗人苏轼去了江西的庐山,在那里欣赏过:
(PPT: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到了五年级,你们跟着诗人张继去了江苏的苏州,在那里欣赏过这样的风景:
(PPT: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孩子们,这就是小学5年你们经历的诗词之旅。这样的诗词之旅有意思吗?
【学生】有。
【老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再去走一次诗词之旅。这一次诗词之旅我们将会了解为什么去什么地方,将会欣赏到怎样的风景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死之旅的旅游路线,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这一次旅游的路线和任务。
【学生】宋代词人辛弃疾将带着我们前往江西上饶一堵黄沙岭上的田园风光,宋代词人张孝祥将带着我们前往湖南岳阳纵览黄银山下的湘江秋色,但是两个景点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为此需要你写出一份旅游意向书。这份意向书要写明跟谁一起去出游,写清前往哪里旅游且具体这样选择的理由。
【老师】孩子们,我们这一趟诗词之旅其实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的导游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他将带着我们前往江西上饶,我们将一睹黄沙岭上的——田园风光。
这是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旅游路线导游是宋代词人张孝祥,他将带着我们前往岳阳纵览黄银山下的湘江秋色。
但是两个景点怎么选择?分身乏术,所以怎么办?这就需要你写出一份旅游意向书。在意向书上面你要写明你打算跟谁一起去旅游,你要写清楚前往什么地方旅游,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把这样选择的理由写具体。理由越具体,说明你的意愿就越强烈。明白吗?
【老师】辛弃疾大家很熟悉,因为你们在四年级的时候读过他写的一首词叫什么来着?
【学生】《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师】这就是辛弃疾的作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位导游,王老师特意整理了辛弃疾的一份档案表,咱们一起来看看。
他的全名叫辛弃疾。所处时代——,然后出生地——,我整理了三条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第一条,靠近英雄,谁来读?
【学生】辛弃疾年轻时就招募义军反抗金国,后来又组建北伐军,时刻准备收复中原,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老师】第二条,田园隐士
【学生】辛弃疾一身壮志未酬,中年后不得已归隐江西上饶。农村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老师】第三条,一代英雄,好,孩子一起。
【学生】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贯穿其间的,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战斗精神。
【老师】这是你们即将有可能跟他结伴的第一位导游辛弃疾。
【老师】好,我们来看看第二位导游,第二位导游张孝祥,你们应该不熟悉是吧?应该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王老师也专门准备了一份档案。他的全名叫张孝祥,所处时代——出生地——,我也为张孝祥整理了三条著名的事情。
【老师】第一条,寒门贵子
【学生】张孝祥出身寒门,家庭贫困。但他从小勤勉好学,自强不息,后来宋高宗主持殿试,钦点他为新科状元。
【老师】第二条,平乱功臣
【学生】张孝祥担任江西抚州知府,当地驻军发生叛乱,他独自一人闯入营地,安抚士兵,处决贼首,叛乱得以平息。
【老师】第三条,豪放词人
【学生】张孝祥以词著称,他的词气势豪迈,境界宏达,内容多为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反对苟且偷安。
【老师】这两位导游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学生】都力主抗金。
【学生】都是豪放派词人。
【学生】他们都是文武双全。
【学生】他们都处在南宋这个特殊的时期。
【学生】他们都关心百姓疾苦。
【老师】跟着辛弃疾一起去江西旅游,辛弃疾专门写了一篇旅游日记,我们来看看他写的日记。
【老师】你是不是觉得很惊讶?这是旅游日记吗?没错。就是他的旅游日记。当然他写的形式比较特殊,这种形式叫什么?
【学生】词。
【老师】这首词的词牌是——西江月。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很显然写下这篇词的作者就是辛弃疾。
【老师】拿出笔来,一边听王老师朗读这首词,或者说这一篇旅游日记,你一边在词上面画出节奏,明白吗?
【老师】这就是节奏上特别需要停顿注意的地方,有没有孩子听出来王老师刚才在朗读的时候有一些读音比较特殊。孩子你听出来了?说说看。
【学生】我发现最后一句的“路转西桥忽现”,最后一个字读XIAN。
【老师】没错。听得那叫一个认真,知道他为什么这个字读XIAN而不读JIAN,明明写的是"见”,为什么要读“现”,知道吗?
【学生】我觉得他走过溪桥,看见以前的事物,我觉得这个意思指的是遇见。所以他重现意思就是遇见。
【老师】就是重现了,他看见了是不是?
【学生】对。
【老师】其实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也有这种情况,“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同一个意思,真好。
【老师】好了,孩子们,既然节奏也知道了,读音也知道了,应该会读。不要带节奏,也不要跟节奏。
点名读。
齐读。
【老师】这是一篇旅游日记,我们都知道写旅游日记得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地点,第三个是天气。
说说看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夜晚,因为“夜行黄沙道中”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依据?
【学生】“明月”“半夜”“七八个星”
【老师】地点,说说看
【学生】黄沙岭
【老师】好,写旅游日记,其实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学生】天气
【老师】说说看,天气如何?
【学生】我觉得天气是朦胧细雨,我从“两三点雨山前”看出了。
【老师】没错。有小雨,是不是?但是有没有同学发现。,一开始就在下小雨吗?说说看。
【学生】我从“清风半夜鸣蝉”可以看出,一开始是有晚风的天气,是晴朗的。后来才下了雨。
【老师】所以准确的说这叫晴转——小雨。加个“小”字就更准确了。
【老师】这就是你们即将有可能踏上的旅游的情况。这一趟旅游是在晚上,他自己要去的地方是江西上饶的黄沙岭,而那一天一开始月光皎洁,清风徐徐,后来微微小雨。
【老师】注意,现在你已经随着导游辛弃疾到了江西的上饶地黄沙岭,已经在黄沙岭的黄山道上。
【老师】这个晚上,导游辛弃疾一直在跟我们说什么?看着远处的那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
【学生】“稻花香里说丰年”
【老师】这不是说话,这是写诗。我说你是辛弃疾,你会跟我说……
【学生】今年的丰收真好。(叫了几名孩子起来说)
【老师】今年的丰收——
【学生】真好!
【老师】辛弃疾迎着徐徐而来的清风,伴随着清风中道花的香味,对你说——今年丰收了。
【老师】你们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什么心情?
【学生】喜悦
【老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整个人成了喜悦。孩子们。
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准备,一、二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老师】对就这样,辛弃疾对你们一直说丰年。你们发现没有?说丰年的喜悦把谁给吵醒了?
【学生】“明月别枝惊鹊”,把喜鹊给吵醒了,假如你现在就是喜鹊,你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你会怎么说?
【学生】我醒来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老师】这不是喜鹊,这是人,喜鹊的发声应该很短。三个字就够了。你也受到了丰收喜悦的感染吗?
【老师】海报谁吵醒了?就两个字。
【学生】青蛙。
【老师】
是他们所有的明月清风,惊鹊、鸣蝉,还有在场的所有的人都因为这丰年的喜悦激动,怎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老师】从哪里看出。
辛弃疾踏上了回家的路?
【学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没错,回家了:沿着山道转过弯路,跨过溪桥,就在这个时候,那房子突然出现。
【老师】王老师想问问看:这一家茅店,这一家在社林边上的茅店,辛弃疾熟悉吗?
【老师】哪能看出来?
【老师】以前辛弃疾可能在这家茅店喝过茶,住过宿……这么熟悉的矛盾怎么可能会有突然出现的感觉?
【他一直被什么所吸引了。
齐读下阙。
【老师】但王老师觉得有点奇怪,丰收,又不是说你辛弃疾的丰收是谁的利弊事儿?
【老师】圣兽是农民的事情,辛弃疾乐什么乐,难道我不会学?
【老师】让我们重新来看看辛弃疾的生平,也许可以安排一下。你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学生】
从辛弃疾的档案表中第二条“田园隐士”可以看出他关心民生疾苦,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说明了他关心农事农民的喜丰收的喜悦,所以他跟农民乐。
【老师】说的真好。所以农民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农民的喜悦就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丰收,这就是神奇的事情。
【老师】你恍然大悟,还从什么地方也能悟到这一点?
【学生】从第一条抗金英雄后面可以看出他时刻准备收复中原,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说明他非常的关心民众。
【老师】所以现在老百姓奉联的老百姓可以过上太平的日日子,他开心吗?!
【老师】所以辛弃疾就开心了,非常开心非常喜悦,你也悟到了!还有没有?从别的地方悟到的?
【学生】在第二条田园隐士中,说他关心民生疾苦,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老师】没错,你跟那个女孩子说的一模一样。
【学生】还有岳阳楼记里面,他最后一句话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老师】好,没错,岳阳楼记是谁写的?
【学生】范仲淹。但是他跟这个思想跟他那个境界是一致的。
【老师】读了不少书!
【学生】他的词中贯穿其间的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战斗精神。
【老师】什么叫家国情怀?
【学生】就是爱国、爱家、爱人民。
【老师】爱人民,关键是爱人民,爱百姓,而丰收的喜悦就是他对百姓爱的一种表现,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老师】这叫什么?这已经是境界了。我们感受到的是农民的丰收,就是辛弃疾的农民的喜悦,就是辛弃疾的——境界。
配乐读全词。
配乐填空读。
小结:这是第一趟旅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