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一些HR群里推荐一名候选人,有了如下几句话:
其实我在推荐的时候就有说“如果觉得合适可以问我拿简历”,但我想一般如果是我,看到想要的候选人,都会主动去加对方,主动去问对方拿简历的吧?难道是要被动的等着嘛?那作为一名HR如果是被动出击候选人,是不是也能侧面看出这家企业的一些问题?或许这个想法有点绝对,但我想肯定是有一定联系的。
早上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圈,跟我凌晨的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实,以前的我跟他一样,都是在想象当中,想着该做点什么,又觉得现在这样挺好,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觉得说不应该这样,那到底该怎么做呢?不知道~~只知道现阶段自己的状态很尴尬,想要改变,又怕自己离开舒适区。一个事情想了半天还没想通,也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然后就一日复一日...日子也就这样过着~~
去年离职,很多身边同龄的朋友会感概我勇气可嘉,以前工作、领导、生活都好,为什么还离开了。想想也是啊,前几年虽然一直有橄榄枝,但一直想着说挺好的,就不动了吧~做任何事情也是,都希望能有万全之策,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敢。可是,能做的事情真的只能等到都准备好么?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这么快,等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是不是内外很多因素都改变了,也不适用了?那是一直不能再去改变了么?
越长大,胆子越小,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连做个尝试的转变都变得是奢侈。
可是,这样的我们,真的开心嘛?
这样的我们,真的满意自己嘛?
好像也并没有~~
去年下定决心离开原来的单位,去一个新的城市重新发展,其实什么都没有想,做了最差的打算:在杭州发展生存不了,大不了回宁波再找份工作。这个结果能接受么,要是回宁波新找的工作没有原来单位的好,能接受么?都可以。那最差的结果都能接受,都做好了准备,其他的困难又算什么呢?应该说,最差的都接受了,发生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好事了吧~~
就像4月份在新西兰挑战蹦极,一直看着大家说人生需要挑战一次蹦极,所以也有意无意的说有机会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吧,奈何自己超级恐高,对失重感非常的恐惧。原来旅行也没有计划,以为新西兰就是美美美拍拍拍的过程,谁知道丹丹说新西兰是极限运动发源地,可以挑战一下,特别是皇后镇,就是蹦极的发源地,那当时就说挑战下吧,也是极有意义的事情。整个团当时就我1个人计划蹦极。一路到没有害怕,因为还报了跳伞,当时有十几个人一起,想着跳伞反正有教练一起,所以就忽略了对蹦极的准备。丹丹也一直在说她当时也超级还怕蹦极,纠结了好久好久好久,,,后来也就这么跳下来了,一点也不怕,还在前一天晚上给我们看她录制的视频。后来是Lynn和婷婷陪着我一起去,石头被我们拉着去打气的。我在买完票之后,说“我能不能放弃,我会不会到了那边放弃了”,Lynn说“你都买了票,我们一会儿还要打车过去,付了这么多钱,你还要放弃嘛?”(当时时间有点晚,免费接送小车已经没了,但蹦极地还在营业,所以可以自己打车过去)。我说“我真的会做出这种事情哦”,后来也是被她们死拽着过去。称了体重、在台上排队,我还在说要不要放弃,因为我真的很害怕!后来瑟瑟发抖中,被捆上了保护绳,站在台子上,当时心里想的就是“我不要死阿,我干嘛要来这里,我听好的啊~~”,工作人员一直在用唯一会说的中文“加油”鼓励。第一次没成功,缩回来了,后来深呼吸,突然觉得“我都上来了,反正也不可能回去了,只能下去一次了,那就跳吧”,然后就顺利跳出去了~~石头后来跟我说,看台上大家都在说我肯定是真的害怕,因为全程都在尖叫当中。不过整个过程,其实最可怕的也就是下定决心要跳的那一刻,决定了,也就好了~
有想法,就先行动吧,尝试着动起来,会发现,其实,比光想有效顺畅的多~~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