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你会感觉迷茫吗?
你用什么方式排解迷茫?
你会感概不完美的人生吗?
你会憧憬幸福吗?
太多的问题,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蹦出来,你不想被这些问题所扰,真想有个人来拨开迷茫之雾,指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可惜,碰到这样的指路人需要运气,更多的时候,你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找通往幸福的方向。
这本《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是你旅途中的方向标,在寻求幸福之路上为你保驾护航。
书里没有枯燥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人生百态的故事,不用揭开过往的伤疤,也不用直面现实的黑暗,静静聆听,也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作者陈海贤,是知名心理咨询师、知乎优秀心理学答主,粉丝数达4万多人。本书名为“幸福课”,源于他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这门课。
这本书也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用手册,如果你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当你面对不完美,需要寻求解答的时候,也许就能找到方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幸福课》的精华内容,你会惊讶的发现,认知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时候,一个认知上的转变,也许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如作者所说: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是艰辛而漫长。我正在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
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
解读这本书,我会从我是谁?为什么我会不完美?如何去接纳和改变不完美的自己?这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思绪,让大家对“幸福”有一个新的认知。
我们都曾被过上别人的生活
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你一般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是爸妈的孩子”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是个公务员,有份稳定的工作”
细细想想,这些真的代表你吗?
这些是不是只代表你的一部分,别人眼里的“你”呢?
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之后要做有钱人,这样我们家就有出头之日了!
你要好好赚钱,我们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就要靠你们了!
你要赶紧生孩子,你老了有所依,我们就放心了。
你也许听到过这些话,字里行间的期许,说不清是压力还是动力,也许是你拼了命想去实现的,但你也会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也想抛开一切去追寻诗和远方。可是早上醒来,你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生活。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一个是内心深处被藏起来的“我”。
人生就是一场拉锯战,两个“我”相互较量。当别人眼中的我处在下风时,你挫折、沮丧,觉得自己不行,认定自己是不完美的;
当内心的我小胜一场时,你会感到幸福,因为被雪藏的那个“我”悄悄探出头来,迎接你的是和煦的阳光。
在这场较量中,内心深处被雪藏的“我”想要取胜,需要策略。
自我觉醒第一步:发现不完美的自己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自己不完美吗?你有思考过这种想法是从何而来的吗?
也许,答案有很多,在答案揭晓之前,我将会带着大家从两个方向进行探寻,第一个方向是我们一生的导师——父母。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理想吗?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医生、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你活成了理想中的样子吗?
我想你心里有自己的答案,但现在我更想说说《小王子》里的故事,因为里面的主人公像极了我们多数人的样子。
主人公六岁的时候,梦想成为一位的职业画家,但是,每当他把作品拿给大人看的时候,大人总说应该把心思放在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
长大后,他成了一名飞行员,但是内心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把小时候的画拿给他认为头脑清醒的人看,可惜他们都看不懂。
他很孤独,没有人可以跟他谈蟒蛇、原始森林和星星,他只能说着他们能懂的东西,桥牌、高尔夫、政治和领带。人们听到他谈这些会很开心,并认为自己认识了一个通事理的人。
活成一个大家都认为的通事理的人,遵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似乎这才是生活的标配。
有的人因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
看呀,人们判断自己的标准不再是有梦想的那个自己,而是围绕在身边的成年人们的标准。
而这个标准最初传授者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我们一生的导师——爸爸妈妈,那个劝主人公把画画丢一边的大人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有着许许多多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他们自己不见得能达标,他们被称为不完美的父母。
有人说,每个人一生都有两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来自父母,第二次出生是来自自我成长。第一次,我们不能自主,第二次我们却可以自行定制。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寻第二个方向:可选择的自我成长方式。
黛安娜在《做最好的自己》书中写到:想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而后改变内心;要赢得命运之神的尊重就必须要成为生命的勇士,直到将命运彻底改变。
很多人都会说“我一定要改变”“不能这样下去了”,可是当决策权到自己手上的时候,她们往往做不到言行一致。
我们就此可以清晰的区分出两种人:
第一种人常说:这个机会我早就看中了,只是没去做而已,我要是做了今天肯定不是这样子的!
另一种人擅长抓住机会,并且积极面对挑战,如果成功了,他们会很高兴,如果不成,他们也不会难过,因为不管成于不成,他们拓宽了自己的可能性。
第一种人,他们的结局可能就是一生都没有太大的进步,如果跟他们聊天,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僵固的,他们常常会抱怨外界的不公,消极的面对社会的每一步的变更,更会放大各种不完美的事物。
而第二种人,他们却在不断掌握人生的成功,并且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识的伟大力量。如果跟他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总能在社会的变更中抓住新的机会,在他们的眼里,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但却是可优化的。这一切归功于他们成长式的思维模式。
至此,我们知道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就是要寻找解决方案了。
自我觉醒第二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从上一节的内容当中,我们知道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那我们的解决方案就从这两个方向入手。
第一方向,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家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团体,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又受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社会地位的影响。如果你觉得父母不完美,那他们很有可能不是不爱你这个孩子,而是不会,甚至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他们的过往已成事实,改变不了。既然如此,接纳不完美的他们是最友爱的方式!只有先接纳了他们才能接纳由此而不完美的自己。
你可能这样想,接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的,所以书中给你提供了几点学会接纳的方法:
首先,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普及后,父母的家庭地位由倍受尊敬,转变成了我们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我们要承认,其实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我们想通过扮演无辜受害者的身份,来减轻生活承担者和决定者的负担。
理清思路后,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期待,从零开始和父母相处,以及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我们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是存在距离的,即便遇到问题时,每一反应也是独立解决,这个过程中我么并没有对朋友寄托过多期望,也没有主动要求帮助。
我们会发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己教养成长的过程。
我们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也可以尝试这个方法,把父母当朋友,不用太交心,遇到不快就选择性失忆,不去期待,也冷却对他们期待的反馈。
小芳就是用这个方法挽救了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小芳有个谈及婚嫁的男朋友,但是因为男方家境的原因,一直拖着。后来矛盾爆发,因为小芳的妈妈向男方索要30万的彩礼,远远超出了他俩的承受范围。
小芳哭着对我说,她觉得自己像一件商品,从小父母就偏疼弟弟,现在要彩礼八成也是要给弟弟。
她和妈妈大吵了一架,母女间的感情也降到了冰点。
伤心归伤心,问题总要解决。小芳一步步理清思路,她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她心理的不平衡感不是因为彩礼问题产生的,而是早就有了。
小芳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补偿,婚事父母理当扶持一把,婚后帮着带带小孩之类的。
她内心的委屈因为彩礼事件暴发了,相比于彩礼的金额,她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她心里对父母的期望落空了。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下一步,小芳应该调整好心态,放弃对父母的期望,在不打破亲情的前提下,冷静的跟父母交涉婚事,并决定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小家。
我们改变不了父母,但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并且让自己独立起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其次,我们来讨论不完美的另一个方向,思维模式的选择。
如前面所分析的,敢于接受挑战的成长型思维才是我们修善不完美的自己要选择的。
天生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很少,多数人都需要修炼才能习得。在修炼之前,我们需要放弃一个思想,那就是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 义思想。
适当的追求完美可以促使我们进步,过分的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备受打击,这对修炼成长型思维是有害处的。
放弃完美主义,就是要接受平庸,大家别紧张,其实接受平庸并不代表放弃努力,而是放弃对自己的完美幻想,回归现实,脚踏实地。
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的平凡。或许平凡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当红流量小生吴亦凡说: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偶像,我只是普通人。
歌舞剧演员李玉刚说:你们老说我是明星,其实,我真不是娱乐明星,我只是一个很努力的艺人,一个普通演员。
观众接受不了倪萍的老去,但倪萍姐姐回应说:我也是平凡人。
承认自己的平凡,是承认自己跟普通人一样需要面对生活的一切,也是接受自己要努力才有成就,也是接受自己也会面对身体自然变化的过程。
接受平庸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心态就会平和,心态平和才会看到问题的根本,了解问题的根本才能调动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激发自己更努力,这是一个正能量循环的过程。
到此,我们学习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两个方法,一是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接纳不完美的他们,也接纳自己因他们而成的不完美,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二是接受平庸的自己,心态平和,脚踏实地才能更好的修炼成长型思维。
有了方法,接下来就是要落地行动了。
自我觉醒第三步:改变,成为幸福的自己
当我们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之后,心理的负担也会减轻,在看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内心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但是,我们要想踏上幸福的道路,还需要做出实际行动,让内心的自己完全觉醒。
成为幸福的自己有三步:
第一步,跟原生家庭设置清晰的边界
虽然,我们学会了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在思想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但是生活中我们还是会有交集,还是会有摩擦。
朋友小米就有这样的困惑。她结婚后就离开了家乡,来到另一个城市生活。有了孩子之后回家的次数就少了,心里有亏欠的她年前就回了一趟娘家,谁知道这一去就把小米的小家幸福快乐的家庭气氛给打破了。
原来,小米出嫁后父母吵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就连这次回家父母都憋不住吵架。小米看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亲母亲吵得不可开交,维护家庭和平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想起到调节家庭关系的角色。
这下好了,父母感觉找到了外援,之后每次吵架,不管白天黑夜的就打电话给小米。一次两次小米还受得了,时间长了真是吃不消。这半年来,小米一听到电话已经产生严重的惊慌。
小米也憋了一肚子情绪,她开始对丈夫无名的发火,对孩子也没有之前那么有耐心,只要她听见父母吵架,她这边也跟着起火。最后她丈夫不得不寻找外界的帮忙。
当朋友告诉小米,要与原生家庭设置一道边界线时。小米急了,她脱口就说,这是不可能,他们是我的生养父母,把他们的关系调整好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他们关系变好了,我才能安心过我的小日子。
小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其实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完全依附于父母,逐渐长大后我们有了空间边界。
但在心理上,我们会本能的认为,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孩子的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习惯以爱的名义介入我们的生活,父母的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的边界模糊了。
如果父母过得不好,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帮他们。当需要分清界线时,孩子第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有位网友总结了婚姻生活的22个坑,其中有一个提到:结婚后,有条件尽量不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两代人一碗汤,距离刚刚好,住在一起会平添许多生活的麻烦,两个家庭没了界限,就没了矛盾的缓冲地带。
朋友也用“一碗汤的距离”建议小米,在她父母吵架的电话打过来时,她可以放着免提,继续做自己的事,适当的时候做个回应,不需要深入参与其中。
毕竟父母已经相伴度过了大半辈子了,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相处模式,吵架之后的和好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小米的参与不但不会改变什么反而让自己的情绪受牵连。
“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烫而伤了自己,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两个家庭有了边界,也就是有了矛盾的缓冲地带,更有利于维持家人的感情。
第二步,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不敢接受挑战的人是因为他们要维护“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标签,而敢于接受挑战的人则是期待去探寻自己的有多大的可能性。
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导致结果天差地别。让我们看一则职场故事。
公司同时录取了两个小女孩,小女孩A在上班的第一天,妈妈就交待她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了,其他的事不要多管,这样不容易留下把柄,平平安安就好。
有一天,她们的经理出差外地,而正好这时有个客户合同快过续签期了,A就据实告知:经理不在,要等经理回来才可以办理。但是客户却是着急得不行,一直在苦苦相求。
正好B路过,了解了详情后就安抚客户,之后她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了10多分钟,再回到柜台把续签的新合同递交给了客户,客户不停的感激B,感谢她帮了这么大的忙。
全程A都只是在观看,等客户离开之后,A忍不住对B说,这不是你职责的事,等着经理回来受罚吧!B只笑笑的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而已,如果经理当真要处罚那也是经理的决定。
三个月的试用期到了,B成功的签了合同,A却被告知不被录用,理由是没有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重要客户面前没有体现专业素养。
A心里是委屈的,她只是遵照母亲的叮嘱,做一个不犯错的好员工。但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职场如战场,每一次犯错都是经验积累的机会,也是能力提炼的最佳时机。
老板之所以聘请员工,提拔能独当一面的员工,就是想充分解放自己的时间。如果自己不成长事事等着老板来处理,这不符合职场规则。
那么A应该怎么培养自己成长型思维呢?不要被害怕犯错束缚,大胆尝试。
首先,她要更新对错误的认识,不要把错误看作是对自己的否定,也不要把错误后果过于放大,而是把错误看作是行动的反馈。
接下来,她要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具体情况,大胆的去尝试。比如,她这次就可以把紧急事务特殊处理作为一个尝试的目标。
然后,每周要复盘,如果完成了这些目标,依次分析出这些尝试的来源:哪些跟自己的尝试的努力有关?哪些是受过往思维的影响?如果某个目标没有完成,分析如何做更多尝试,可以完成这个目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思考这些尝试甚至犯错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反馈,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帮助,并把它写下来。
成长型思维,是认知改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需要督促自己的内心要坚定,成长是一边接受不完美,一边修善,一边幸福着。
第三步,用爱拥抱自己,用爱包容别人
这里的爱并不是男女之间的情愫的爱,而是如《圣经》上有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从“包容、相信、盼望、忍耐”的字眼中,我们可以发现,爱自己就是接纳所有的自己。我们喜欢顺畅、成功、赞美,这些感觉让我们觉得在享受阳光;
我们不喜欢挑战、失败、批评,因为这让自己不舒服,就像处在阴影当中。
著名心理指导学家拉撒利斯说:阴影包含了人生的线索以及改变的秘密。这样的改变能影响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甚至你的DNA遗传信息。
敢于直面阴影,如此才能体验积极与消极、光明与阴暗融为一体的那种感觉。只有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所有,我们才有拥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可以尝试把自己身上的各种认为是阴影的特质列成一张单子,一一发掘它们积极的一面,当自己能把这个特质转为成熟的自信时,就可以把它从清单中删除,以庆祝自己成功用爱拥抱了自己。
从“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的句子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爱别人就如是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就如理解自己的痛苦一样,不抱怨、不批评、不指责。
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用理解自己的心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其实这也是间接的关心自己、爱自己。
我们可以每天练习冥想:找一个空间,平静自己的内心,脑海里浮现出你最想联结的那个人,回忆你们之间美好的过往。
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就像感受他的心跳一样;感受你对他的关心和爱,就像他对你的关心和爱一样。然后轻声默念:愿他平安健康!愿他幸福快乐!愿他内心平静!愿他充满活力!
每默念一句,想象这些美好的愿望像一束光,进入他的身体。冥想结束时,仔细体会这种温暖,把这些温暖收藏,并提醒自己: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激发这些慈爱、温暖的感觉。
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的全部精华内容。
让我们来回顾下今天的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
对于父母的不完美我们要学习接纳,因为接纳了他们才能接纳我们因他们而成的不完美;对于自己后天的思维模式选择,我们要修炼成长型的思维,不要追求完美主义,接受自己的平庸才会接受现实,踏实的学习进步。
在我们发现、了解、接纳自己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改变。跟父母的原生家庭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距离太近而烫伤了自己,也不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凉了心意;
对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尝试计划,允许自己犯错,从分析错误当中得到训练和进步;
最后我们说到了爱,爱是世间最温暖的存在,我们要用爱的姿态来接纳自己好的和不好的所有,把我们认为不好的特质用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一一转换;
我们也要用爱的姿态来理解包容他人,因为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更是加强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人生不完美,但是不要害怕,让我们在不完美的人生路上,边自我觉醒,边自我成长,边幸福着!
――十点读书~光阴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