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开始学习“为政篇”第十一则。
1、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由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啊。”
傅佩荣:从旧东西看见新价值
“故”是指过去学过的知识见解。像我们读《论语》,它是很旧的经典了,但是每读一次,都能获得新的心得和想法。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在变化,这时特别需要“温故而知新”。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上只学了一个教训,就是人类从历史里面没有学到任何教训。”历史的错误不断重演,这只能说人性尤其基本结构。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怎么可能完全不犯错误呢?
把经典当做心灵的量尺。“温故而知新”很重要,每个人手边都要有一些经典。经典之所以能让我们一再阅读,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智慧。重读经典时,可以衡量自己过去的理解,再检验自己现在的程度,把经典当成量尺,估算自己心灵成长的高度。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东西,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和经验的积累,人的理解力会有所提升的情况,于是就会对之前的知识有着新的理解。
4、弘丹学习心得
这句话是非常熟悉的,记得只初中的时候在课本中学到的;这句话也非常容易记,背过一遍,就可以印在脑海里。这句话也是一生都受用的,不断是对于学习,生活还是工作。
就拿《论语》来说吧,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了,但真的是每一次读,都能获得新的领悟和想法。有些人会觉得《论语》是老掉牙的东西,或者是过时的东西,所以不愿意来学习。《论语》里面经典的几则,人们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能通读正本《论语》的人,应该也不算多。
傅佩荣老师曾说,如果要选每年都读的书,那肯定是《论语》了。我自己是第一次开始尝试通读整本《论语》,我觉得现在阅历较浅,很多都理解得不深入。等着过几年,可以再读一遍,《论语》还是非常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籍。
我们应该多读经典著作,而且可以多读几遍,有些时候,因为阅历等原因,我们不能完全明白书中提到的观点,当经历了更多,阅历越加丰富时,读起来领悟也能更深。
多读经典书籍,多读几遍同一本经典书籍。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一则的理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自古以来,评价老师的标准,最著名的就两个,一个是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另一个就是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过这两个标准看起来简单,真要做到,恐怕现在的教师有百分之九十会不及格,剩下的百分之十里,也有百分之九刚刚及格而已。尽管这百分之九已经是常人眼里的好老师了。
为什么老师的合格率这么低?这里我们只看孔子的标准:“温故而知新”。
字面意思就是温习以前的知识,能有新的感悟。
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首先所学要有心得。自己的心得才是自己真正的知识,才能教人,不然只是照本宣科的背书先生而已。其次,教师不能把自己锁在“象牙塔”中。新,就是活泼泼实实在在的知识,是产生于充满变化的现实世界,也是每一个学生要接触的世界的。被保护在“象牙塔”中,一切理论都能够自圆其说,教师也能够得到想要的尊重;但如果不愿意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迎接现实世界的挑战和质疑,所教的东西必定跟学生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之间有隔膜。最后,也是最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以前的经典和活泼泼的现实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挑战经典的勇气是不行的。做不到经典结合现实,最多也就是教教小学生,做个教书匠,成为教育产业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而已,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教师。
以前常常把读书人形容成两脚书橱,现在社会,只要手中有个智能手机,有无线网络,需要什么知识,手机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如果做老师的仅有背书的本事,仅仅能做一个两脚书橱,不能联系实际有新的感悟,那以现在学生的挑剔又岂能服你?谁敢说自己的知识比百度上的还要丰富?
做不到“温故而知新”却要强行做老师,恐怕你推广什么知识,就会让学生对这种知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