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读的深入终于来到方法论的章节——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四两拨千斤
在开篇成甲老师简明扼要指出只要运用临界知识便可四两拨千斤,同时也指出产生这个效果的两种假设。
1.复杂的世界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
2.复杂世界不是因果关系的简单叠加,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因为复杂来源于简单、且不仅仅局限于因果,让金字塔原理这样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受到了局限,那些超越因果的不确定让临界知识显得愈发珍贵。
同时老师纠正了一个误区:学习临界知识!=快速进步。
基于临界知识的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问题。简言之,即使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是拿可信度更好的方法去处理。这要求我们在探寻临界知识时需更加严谨,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并非速成,只有打通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能力才会指数型增长。
寻找临界知识
于是成甲老师给出了寻找临界知识的四条经验:
1,从自己感兴趣领域入手。
2,找到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拒绝二手资料。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指示
4,没有解释的时候,给自己创建一个假设,并去验证。
看了老师总结的经验,更深刻的体会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怪要一个一个打,临界知识要一点一点寻找。
再次献上今天阅读的思维导图。
两个故事献上作业
今天六哥留的作业是:寻找自己工作中的临界知识。两个经历总结出两个临界知识,与大家交流。
1,做好预估,控制deadline,确保更多预留时间。
由于工作性质,市场时常会突然扔来一份需求文档,并捎带一句“这个项目提高优先级,领导很重视,XX天后给我版本”。这种情况一般留给研发的时间都短的令人发指,倘若手中还有其他并行项目,那酸爽不忍直视。
犹记得,初入职场由于缺乏经验,项目管理总是手忙脚乱。正好碰到公司江苏项目处于攻坚时刻,由于开发难道较大,只好将deadline定在甲方要求演示前一天。仍记得那时每天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早晨在太阳升起前抵达公司,中途有几次因错过末班车只能在公司打地铺。好在项目有惊无险的按期完成了,那天领导开恩让项目组成员提前一小时回家,完全忘记是怎么飘回去的。
然而生活中麻烦事总会比电视剧中更多,半夜2点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项目出问题了,直播黑屏,马上准备去南京,上班之前赶到,还有一天时间抓紧解决。”于是在冷空气凝结的京城冬夜,我和半个项目组的同事风尘仆仆的赶去救火。
好在结果令人满意,领导对大家的付出给予肯定。在结项时,前辈告诉我“任何项目都要做好预估,不要让项目赶着你走,你是项目负责人应该拥有主动权,deadline尽量提前,留出空白时间应对突发情况。”
自此,控制deadline、保证留白,成了我负责项目最基本的要求。
2.你的勤奋终究不会辜负光阴。
马老师不是老师,只是好为人师,所以人送外号马老师。马老师晚我两年到公司,被分配到我隔壁空置许久的工位。年纪相仿、项目配合较多,所以我和马老师关系一直不错。
顶着重度近视的马老师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平时工作无大功也未曾犯过任何失误,但他却对公司培训情有独钟,每次研究完新的技术都会提交申请进行组内培训。
曾问他“你自己会不就行啦,干嘛费那么大力气搞培训?不怕其他人嫌弃你占用工作时间吗?你傻吗?出力不讨好。”
“我要为中华崛起而教课”,他神秘的笑笑。恩,他总有种终结话题的能力。但不可否认马老师培训越来越上手,思路和表述能力较之前有了太大的进步。
有天看他在办公桌前自言自语,细听原来是一些串场词,一遍,两遍,三遍,他整整重复了七次才能一气呵成。出于好奇约他吃饭,也是这次饭局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勤奋终究不被辜负”。
马老师高中毕业就来北京,低学历无背景让初来京城的他举步维艰。听说程序员属于高收入人群,出于温饱他报名参加了培训(学费是借的),三个月天天敲代码到2点,早上5点起床继续。别人老师讲一遍就能理解,他需听3遍以上(还好课程有录制视频),毕业后别的同学找工作,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天天馒头配咸菜,一个月时间仿写了市面上最火的一款手机杀毒软件。
他说这些的时候异常的平静,说到“有段时间生活费不够,就把房子退了,去找同学打地铺,那种平房一下雨地上都是湿的,只能铺上纸板睡”时声音才有点发抖。
接着他告诉我为什么热衷于培训,原来从小有个当讲师的梦想,在公司培训只是刻意练习,我听到的自言自语也是在加强自己的表述能力,只是办法笨了些,每天去听名讲师的课程,挨个把有用的话记下第二天利用休息时间背下来。
现在的马老师成为了一名正真的讲师,在深圳负责着一个培训机构。同事都说马老师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哪有那么多屌丝逆袭,只有我知道他值得现在拥有的一切。
就是这些简单的临界知识组成了丰富的生活,让我们带着它一起去打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