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很多本各种各样的游记,正是这些游记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去走出正常平淡的生活轨迹,一次又一次踏上了或远或近的旅途;也正是由于看了这些书中作者或长或短的旅行生活,我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把属于自己的旅行记录下来的冲动。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我的感情和感受是真实的,我走过的每一步路和每一寸土地也都是真实的,我想通过文字这种方式记录下属于我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记忆。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喜欢走出去,欣赏更美丽的风景,领略更广阔的山河,可是绝大部分人又会找到很多的理由绊住自己的脚,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说,现在和以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前我认为,有一起旅行的小伙伴和足够的金钱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需的,所以像丹东、长白山等计划了几次的地方却始终没有去。应该是受到那些书的影响,让我觉得其实那些理由更多的是借口,是自己不够勇敢果断的借口。比如在清明之前,我刚刚读完了《最孤独的冰箱和有故事的远方》,作者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玩儿音乐,乐于烹饪,喜欢旅行,志在做一名职业摄影师,虽然书中具体讲了什么并不记得,但是我清楚地记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说走就走的冲动和勇气,那种感觉很强烈,以至于9个月后的现在依旧清晰。就在那一瞬间,我决定利用清明节出发去丹东,就算没有充足的money,就算没有小伙伴(不过幸好小柳同学说和一起去,也为后来我们长白山二人行奠定了基础),我也一定要去,因为我知道,如果我那时不去,一定会后悔。再比如,自己一个人飞去杭州,我不去的“理由”又一股脑冒出来一堆,什么没自己出去过呀,什么没坐过飞机啊,什么地方太远啊,再有什么快要期末考试了啊,当然没钱是必须有的,它可是“老大”啊!这些“理由”,特别是一个人这个理由,统统在我看了一本书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大家都很熟悉,书的名字是《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也想说一下,从小读的课外书很少,高中时候像意林这样的杂志都只是看看笑话而已,想着到大学之后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看书(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想法一样吧),可是呢,借过的不少,看过的书却屈指可数,少的可怜。还好,读研之后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摆脱了对读书的抵触,让我感到骄傲的不是我读过的书有多少,而是现在的我在空余的时间能想起读书,能在读书这件事上静下心来,能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平和,足矣。一年里读的书不多,有20余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游记,有人或许认为游记并没有什么“营养”,看再多也没用,但是它们对我的意义很大。第一,是它们让我觉得读书很有意思,算是我养成阅读习惯的起点;第二,是它们让我有了更大的勇气走出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它们让我知道了,大部分事情考虑太多根本没有意义,只有你亲自去做了,这些事情才真正变得有意义,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有意义的经历和回忆。
接下来,我将会把我一年之内(2017年)走过的6个城市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给自己,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