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愉悦自己。每日坚持静心阅读1小时,开始了。
今天所读是王春易老师等人所著《从教走向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一书,本书与《大概念教学》理念相通,还有另外两本书,在网上是配套出售,买回来许久,却只是粗略读完《大概念教学》,从今天开始阅读本套书籍。希望读完后离“大概念”更近一步。
开篇总论中提到,本书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在剖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回到教学现场,不断反思以下问题。
1.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与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建立了关联?
2.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建立了系统关联?
3.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落实了核心素养?
4.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落实了核心素养?
5.如何评估学生具有了核心素养?
这几个问题,不但是在阅读本书时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亦是平时教学中,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
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第二,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第三,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第四,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第五,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第六,从使用教材到准备资源;第七,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
今日,阅读第一章——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得明确三点。第一,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第二,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
在学校的日常教研中,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关注课堂效果,在提出建议时,也仅是倡导老师们要关注教材,依据教参,却忽略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即课程标准。今年四月新课标出台,至今已有8个月的时间,但若是问起,通读了课程标准的人有几许,我想会得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毕竟,我已听到过许多一致的声音——“都没时间读课标”。我知道,不读课标的老师,依然能够设计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自己制定的目标进行教学,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不一定不好,甚至成绩会非常优秀。可是当反思以下问题,大家是否还能能够自信应答。我自认我还没有做到。
1.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
2.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
3.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
4.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
说起来,为什么这些问题也许都回答不上来,考试成绩依然可以很好?我想,源于经验。这里的经验指的不是教龄的长短,更多的是对于考点的把握,对历年考试题题型有了充分分析,加上积累背诵,就连作文,也可以背背背。如此,该记的、该背的,自然也成了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点,这就已是得分的法宝。但分数高,学生就真的具备了核心素养吗?
而且,每一学段的考试考点、试卷结构、试题方式都会变化,哪怕小学阶段不变,中学呢?高考呢?大学呢?面对生活问题呢?它依旧是不稳定的。而相对稳定的是什么?恰恰就是课程标准。
综观课程标准,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指导我们不论在教学还是评估时,都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它指导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聚焦真实的问题情境,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在诊断评估上,也指导教师应走出对具体知识点的考察,走出偏题、怪题的误区,立足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记得当时看完《大概念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后,我首先就翻阅了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材内容,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指向表达,最终任务是“介绍一种事物”,其间初试身手中有“运用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的一种事物”“将《白鹭》片段改写为散文”。从这几个训练点我们都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这个单元,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如果就这样训练,学生也许学会了运用说明方法,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介绍”,所以当时我才会试图创设多个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虽然公开课《太阳》中未能使用这几个情境,但我觉得,放在整个单元背景下,提出多个选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初第一版本,只在我们班上过,三个情境选择的人数相当,我觉得,这恰恰说明情境的提供相对是比较符合学情的,可惜后来未能逐步落实。但无论是怎样的处理,在单元教学中,都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说明方法。这就是基于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教学目标除了为教学和评估指明方向,亦是教学活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那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主题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3.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
其次,教学目标要与课程标准对接。除了要定位与核心素养的落实,还要聚焦学科大概念的构建。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当然,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以下步骤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的总目标”部分,深入挖掘课程标准的内涵,领悟课程标准的深刻含义,用课程的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中。
其次,教师要将这些上位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找到落实素养目标的载体。
最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
在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学生立场,坚持系统思维,方能避免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两张皮。
理论指导实践,此话没错,但要读透课程标准,光是翻阅定是不够的,所以借助课标解读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近来读吴欣歆、管贤强、陈晓波主编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颇有受益。许多书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穿插共读亦是好的阅读方式。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