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亲自带了这本书给到我,说希望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把思维导图和认知心得互相交流和碰撞,产生火花和激荡,我算是带着一部分为人所托的成分开启了阅读。这本书名很好记和醒目《好好学习》,是一本教人如何去“学习”“学习”的书(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最难的部分不是收集和整理,而是内化,它可以帮我们把信息变为知识,进而变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就是学习的重点,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修炼其中的关键点。
从理解度上看,全书四个章节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两章相对好理解,并且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和方法非常的认同,对于部分理论我已经开始或者在进行中操作了,这是很好的提醒和反思自己是否做的到位,理解是否深刻,从中找到更圆满的解析,和清晰的跟进标准。而后两章相反的,并不是那么好理解,在阅读上用时偏多,有些地方艰涩难懂,在很多节点上有了新的认识。幸好花费一些时间,最后理解和接受了,难点却是要如何的运用,尤其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把知识架构的关键点打通,要经过刻意练习的探索和解决。
学习需具备的两种底层心态
书中提到的学习临界知识的两种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绿灯心态,是从心理的角度剖析是什么阻碍了你获取知识的动能,去减少“习惯性防卫”的思维影响,建立更基础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把对自己质疑的观点与自己个人绑定起来。对待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首先要有接纳之心,如此才能汲取知识和快速成长。以慢为快,才是真正的快。要对重点的核心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把重点放在打通知识的阻塞上。
很庆幸的在之前的学习和读书中已经领略了其中的道理,带着接纳的心,空杯的心来学习,不抵触,用平缓的心来接受,感悟,并和自己之前的认知相结合,对比,思考,从而带来精进。不能着急,也不要着急,每天可以给自己定任务量,但是这也是动态的,任务量是为了督促自己,同时正如作者说的,有可能一天一本书,什么都没学到,都是自己已掌握了的。也有可能一天只看了一页,却是打通知识的关键,或更加固了你的核心知识体系,那收获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检视到底学到了没有,不是看了多少页,看了多少书,而是你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了没有。这也再次提醒我,带着真正的问题读书是带给自己最大收益的方式,即所谓“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书中一直提到“假设”的概念,因为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而这种假设是基于个人对相关事务的理解和认知,某种程度上也有主观色彩。而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假设的过程,让我们的假设更接近于真实的程度。这样假设越合理,所做出来的决策质量就越高。三个底层学习方法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和刻意练习。
反思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通过反思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对假设的校正。就如同说我们做事的顺序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而反思这件事的顺序就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的假设——反思校正假设。通过这个过程从而发现知识误区,也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学习时间管理的伙伴们,大多数都有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记录比如小习惯的养成,某项目的跟进,或者当天发生的事情,从其中发生的结果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原因,来找出导致这个结果的最初假设项,即我们基于做出判断的因素。同时也在提醒我自己,有多久没有深度反思了,就生活中的细节上回忆,有多常时间重复着一直的认知态度,固有的没有改变。要保持记录反思日记的习惯,根据事实与心得,制定符合自身的日记内容,包括自我对标打卡,反思心得,当日的经历。总体上要深度反思,一定要记录下来,用于对自己的反馈。这一点可以和记录与回顾做结合,从而在反思中有记录和检视。不只如此,针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开出一块区域,对当日或近一段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构建感知进行反思,这就是后面要说的刻意练习了。总结一下,反思就是给每天都纷扰在这世界的自己,一些时间,安静的空间,去做深度的思考,有些你已经快要触摸的到,不要因为自己的混沌,轻轻的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深思就是重新解释一天,用一天去过别人两天的时间,是快速成长的关键。
对于以教为学,主要是通过教别人加深对知识记忆和认识;并且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知识点;互动的过程,更多的听到不同的声音,发现可能忽略的环节,对问题认识更全面。最近我有些这方面的心得,虽然并没有想单纯的“教”别人,是以演讲分享为初衷,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中正反馈很多,不仅很大的鼓励了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分享的机会。在准备演讲过程中会查阅大量资料,作为理据支持,拓宽了知识领域,加深了学习深度。也可以从全局考虑,有没有相悖的理论,让自己的观点站的住脚。我认为这是对自身的考核和加深理解的一个契机,而且从人脉上也有所收获。先提升自身,把自己培养成对别人有价值的人,然后会有人来找你的。
关于刻意练习就不想多说了,已经深入骨髓的话题,但是依旧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临界知识及应用
作者在书中尤其提出了“临界知识”的重要概念,找到复杂世界上的简单规律,用简单规律来解释大多数的发生。一般这与化学,物理,数学密切相关,同时基于人是所有事情的主体,心理学和认知学也会尤为重要。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像环状的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如此,所有节点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节点而影响到最终结果。所以整个系统具有动态复杂性。多而繁杂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临界知识来达到,通过对复杂作用关系互相抵消后呈现出的简单规律,来看到事物的本质。
对临界知识的学习,即使需要在开端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积累,但是经历过一个跨度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我很认可这种理论,细细感觉下来,这大概符合我自身的知识构建。不过之前完全没有对知识体系的认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用基本的简单的规律为依托,来解释其他事情,会是更为准确可信,有依有据。如若不然,就要建立假设来达成,而假设一般离不开本身主观对事物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或者偏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知识体系也让自己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拿现象说现象,无法追逐其根源,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效果。
认可这个道理,不代表就知道如何操作,这对我来说还是很大的难点,找到我熟悉领域里的潜在规律,从而养成相应的思考方式,这确实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所幸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支持他观点的书籍和案例,比如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对此不了解的读者可以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其他渠道,打通任督二脉。
那我们就说一下临界知识在应用中的说明,具体且容易理解,更容易落地。这里着重说五点
第一,复利效应,影响他的两大因素利率和执行次数,如果想要增强这个效应,就要试图加大这两项,如同作者所说的,先找到这件事情,再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增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分享如此,我们熟知的“六度分隔理论”或者人脉管理,都是以复利效应为临界知识的产生。由此我想到了最近都在关注发布的简书文章,虽然未曾想过,要以此为业,有所大发展,却仍希望我的分享能被大家看到,收到回馈或者影响更多的人。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发现了这件以复利效应为基础规律的事件,然后大量扩散我写的文,比如在简书内投稿更多人关注的专题,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社区,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此基础上,要持续输出,多写感悟心得。这就能达成复利效应了。
第二,概率论,在大学时高等数学学习的概念,早就已经丢之脑后了,还好文中的概念并不是深刻的含义。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确定大概率的事件,在这件事上持续投入,就能增强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这点正是我处于迷茫之初,要先来确认一下大概率的事物,也就是努力的发展方向。
第三,黄金思维圈(What,How和Why理论),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需要练习的一种思维方式。理念的认知是关键所在,它会影响到后续的操作。
第四,对进化论的认识很深入,我不想停留在舒适区,世界在变,我也必须要变,适者才能生存。同时不只于此,我知道我是属于积极进取的那一类人。这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位置比努力更重要”,就工作来看吧,最近职位有所提升,在初始阶段,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巩固,我知道如果和前任比较的话,我还差的太远。但是这个比较是我以前的那个职位和如今职位上的对比。其实差距是有的,但是并不是我看到的那么大,因为在新的岗位上,我获取了不同的信息,看到了不同的格局和变化,这个位置帮助了我更容易的去做决策,更快的适应了这个职位。我还是我,因为新的岗位我确实在努力提升,但是位置的变化却给我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给了我更开阔的视角。另外,这里提到了知道了没有行动的案例,不想多说了,对我而言,我是后知后觉的那一种,但是一旦意识到了,就会快速行动,全力以赴。所以我更应该要解决的是,如何能更多的获得变革信息,并从心里接受它,这一点与上一点并不矛盾。上一点指的是常态,后一点指的是变革。
第五,二八法则,这里主要说的是运用二八法则在人脉管理的应用。这是我的薄弱点,也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的应用。我的人脉管理要在每天的反思日记中记录,回顾和深度思考
其余还有两点,系统思考和安全空间,系统思考就是找到关键解。这对我是重点难点,我只能说,对,你说的都对,但是遇见问题要如何思考呢,我还是要好好想想。安全空间在这里略过,我的本质就是安全有余,风险不足的类型。只有在自己足够安全的时候才会去做决定,实施执行,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我不后悔,只想做符合自己风格的事情。我想说,全天下很多事情,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自己做不来的呢。
小学的时候就举着好好学习的口号,按时走进课堂,学习技能和知识,尤其在中国日新月异的今天,太多的人挤破头要进入大学的大门,获得学位,创造深造的机会。然而学到的有多少是在生活中应用到的呢,确实的解决了本身的问题。知识的罗列不代表深度知识,无法附加,做为学位还不低的我也是如此,又把高考每天兢兢业业学习的数理化,有多少做为基本规律运用在生活中呢。应该是有的,这个我可以确认,太多的人应该是无意识的,无感于自己运用的能力。我还是想说那句话,学习的能力是要学习的,逐步把自己的知识内化,才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很多基本规律就如同变形金刚,它演变了很多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眼前,一旦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如何去解读每条基本规律,那是不是太多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顺应合理的假设,做出无偏差的决定。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虽然我还在路上,但是我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动能,引发每个人找到通达的道路,基本的规律,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你不想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