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冬眠时刻
“花生2号”上又一个24小时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除了给妈妈和姐姐写了信以外,所有的时间均花在了他的《极点定律》上,让他欣慰的是,终于推算出了让他满意的结论。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冬眠的第三步就是注射抗凝剂了。这才是整个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要求最严格的一步。剂量问题尤为突出,要根据冬眠者的血容量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出来。还好,出发前建立的健康档案派上了用场。健康档案上的数据事无巨细,从身高体重到血压脉搏,从肌力咬力到血型血量,从DNA图谱到GSK分型都无所不有。
注射抗凝剂到实施冷冻有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不能早也不能晚。所以要提前准备好冷冻装置,时间一到马上开始。
这时的舱温已降到了10摄氏度,备用的幅热系统还是没有自动开启,估计已经遭到损坏,或者是还没有达到那个指定的温度阈值。但是,这已经无所谓了。他又找来了一条毛毯披上,但还是感觉到寒气袭人。索性坐到睡铺上用毯子把自己围起来,这才感觉好了一点。
抗凝剂需要分次注射,剂量从少到多。这期间他还有一个6小时的时间可以支配。
《极点定律》即将完成,所差的就是整理和汇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到最终到《极点定律》完成,还是用去了他4个多小时的时间。
一部崭新的理论,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下诞生了。他现在还不知道,这部理论将对未来人类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他开启了人类对另一个空间的认知。
为了保险起见,他先是把《极点定律》发送了一个绝密文件,开启人是许副总理。然后,再把它装入到“绝密文件储藏箱”里,开启人依然指定为许总理还有他本人。
这种“绝密箱”是为了保护绝密文件而设计的,它需要开启人在输入指纹或瞳纹的同时,输入意念密码,才能开启。这样就能有效保证开启人是在思维清醒的状态下开启绝密箱,如开启人受到胁迫,可在确认身份后,选择意念输入销毁密码,文件就会瞬间化为灰烬。由于它独特的设计,从而成了自二十二世纪以来,所有间谍人员的又一标配。
冬眠的最后时刻终于就要到来了。秦院士开始着手处理那些文件,这些可都是绝密文件,可不能有一星半点泄露出去。为了安全起见,他把所有的文件统统依次投进了文件融毁器。无论纸质文件还是电子文件,在融毁器里都瞬间就无声无息地被分解成了原子形态,通过泄流孔播洒到了茫茫的太空深处。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工作,那就是关闭备用空气发生器。
关闭程序分为两步,首先要开启发生器的除湿功能,来清除其中剩余的水份。为了要保持舱内的空气湿度,空气发生器在制造空气的同时就要给它加湿。如果不把里面的水清除干净的话,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就会因水结成冰以后体积膨胀而使发生器爆裂损毁。
第二步才是关掉空气机,随着空气机的停止,舱内的压力就会逐渐减小,最终会与外太空的压力平衡。
一切准备就绪,他取出了冬眠服。这是专门为冬眠设计的服装,是用量子纤维制成,能在冬眠过程中对人体的表皮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
冬棉服实际上分为两层。里层是紧身的,就像连体的游泳服。不同的是,它是全覆盖的,也就是说是覆盖全身的,只在面部的部位设计了若干通气孔,作为临时呼吸使用。外层与其叫做服装还不如叫袋子,它的外形就是酷似一个袋子,封口采用双面拉链设计,里面外面均可拉封。对应口鼻处仍是一些微孔设计用于临时呼吸。袋子封闭后仅有五分钟不到的时间,人就会在药物的作用下停止呼吸,进入到初级冬眠状态。
呼吸停止以后,冬眠舱会自动注满一种特殊的液体。这种液体可以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保持流动状态,换句话说,这种液体根本就不会被冻结。因为人类到目前为止,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实验室都还没有得到过绝对零度,所谓的绝对零度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已。太空深处的温度就是已知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也就是无限接近绝对零度。所以冬眠的人就等于实际上是一直浸泡在液体里面,度过漫长的岁月。
他穿上冬眠服,躺进冬眠舱。将三支抑制剂同时注射到静脉里,拔出注射装置,丢到一边,回手按下了舱外最后两个红色按钮。随着舱盖的徐徐合拢,暗红色稍带粘稠的液体已缓缓注入了舱里。他迅速从里面封闭了冬眠服。
不久,一阵窒息感传遍了他的全身。但是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受,只是有一些憋气的感觉而已,而且只瞬间便消失了。接下来他便是向无边的黑暗之中跌去,这是彻彻底底的黑暗,没有一丝的亮光,仿佛一切都隐没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先是一阵凉意袭来,瞬间便化成了彻骨的奇寒,犹如滑进了冰冻千年的玄冰里,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温暖,仿佛一切都被凝结了。
又过了一会儿,似乎有一小股热流从远处慢慢地掩来,虽渺小却极热,距离还很遥远,便有热浪扑面而来。这股热流的速度虽然缓慢,但其势不可挡。就像火山口里汩汩涌出的熔岩,粘稠,炽热,泛着暗红色的光芒且勇往直前。周围的坚冰只瞬间便化为了炙热的蒸汽四处逃散,须臾间就踪影全无了。这股热流越来越快,越来越近,没一会就吞噬了一切,他感觉自己瞬间就被融化了,融化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好像连一个原子都没有剩下,接着一切都消失了。
可是,好像就在下一秒,他却发现自己又躺在了飞船的睡铺上。
第二十七章 宇宙海盗
远星空港。
“捕手”号救援飞船终于改造完毕,发射程序已进入倒计时。
“伽利略号”也已成功实现转向,正全速驶向小飞船出事区域,预计十五天后到达事故区。
“伽利略号”的救援行动是本着《国际外太空有偿救援公约》的规定进行的。《救援公约》是上世纪初签订的,当时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上海“国际外太空管理大会”上联合签署。《公约》旨在遵守人道主义的原则上,对外太空的遇险飞船进行有偿救援,船长可代表政府签订有偿救援协定,但补偿由政府间协商决定。这是为了避免参与救援的公司或个人见财起意,趁火打劫。使救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矿星空港天体监测搜寻中心。
午饭过后,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数据。预警灯突然猛烈闪烁起来,警铃声大作。自动检测系统发出警报,显示它发现了一艘飞船。两个人吓了一跳,赶紧跑到监控雷达前,一艘未知飞船赫然出现在雷达的屏幕上。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宇宙海盗来了。
在上个世纪中叶,随着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国家都想尽办法争夺太空资源。有的甚至不择手段,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抢夺空间的占有权。不乏有个别的国家动用民间武装,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开始,这些民间武装均由某些政府暗中组织或雇佣。他们冒充劫匪,劫掠打击一些妨碍他们的商船或组织。后来出于某些复杂的原因,其中不乏巨大利益的诱惑。有些武装人员便脱离了政府的羁绊,开始在太空中游荡,肆意抢夺过往的商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强盗。人们也沿用了古代海盗的称呼,称他们为宇宙海盗。
不久,由于星际旅行的兴起,一些超级飞船应运而生。船上建有一整套的生态无限循环系统,可在没有任何外部补给的情况下长时间地在外太空滞留。这也给宇宙海盗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在远离星球的角落里,默默地发展壮大起来。也由原来某些政府的帮凶,最终转变成了各个政府的心腹大患和打击的对象。
开始时,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打击宇宙海盗联盟,对海盗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武装打击。打击的成效非常显著,一度使近地太空中的海盗数量锐减,甚至销声匿迹了。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宇宙海盜们便卷土重来。凭着雄厚的财力和尖端的武器装备,再一次大肆洗劫太空。没办法之下,各个大国便纷纷派出自己的武装舰船为自家的商船护航。这样确实有效地遏制了一些海盗的劫掠行为,毕竟他们还不敢和某些大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可是久而久之,大家发现,这样的护航形式的费用昂贵的让人无法承受,毕竟做生意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赚钱,成本的增加使他们不堪重负。于是便有一些公司甚至一些小国家,不得不向海盗们屈服,私下里缴纳了若干保护费,来寻求一时的平安。由此,海盗们也终于由黑暗的幕后,来到了历史的前台,也由掠抢时代进入了商业时代。太空也自此慢慢地安静了下来,各国家意识到了宇宙海盗顽强的生命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其自由发展了。
当然了,这里所阐述的只是宇宙海盗形成的主流。但凡像这样的历史大事件,都不可能这么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叙述清楚的。这里面还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细节,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宇宙海盗的出现就太阳系的发展史来说,应该是个必然,凡事有因必有果,它的出现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亘古不变的法则。
以上就是宇宙海盗的发展史。到了现在,虽然太空中已安静了许多,但是,零星的劫掠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所以,两名监视员第一反应就是遭遇到了宇宙海盗的入侵。
正当他们惊恐地打算向矿星指挥中心发出宇宙海盗侵袭预警的最后时刻,他们忽然意识到它可能不是海盗船。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它什么大型的武器都无法装载。没有武器的海盗,他们还真的没见过。另外,假使它是宇宙海盗的话,攻击应该已经开始了,它之所以悄无声息地掩来,目的就是出其不意的进攻。但是它现在就静静地停在那里,没有任何攻击的动向。那么它一定不是宇宙海盗,那它又会是谁呢?
他们马上向主电脑发出指令,验明小飞船正身。
按理说,此时已是二十六世纪,电脑的功能已今非昔比,强大到了几乎无所不能的程度。想验证一艘飞船,原是秒秒钟的事,但是这次主脑却好像很是迷茫。眼前的飞船对电脑发出的验证请求指令没有丝毫的回应。
为了能够准确地辨别出每一艘飞行器的身份,减少不必要的危险(不明身份的飞行器很容易遭到武装攻击)。所有的飞行器在设计的时候都配有自己的专属识别码,首航之前都必须统一到《国际航天器管理中心》备案。所以当电脑向目标船发出身份验证请求时,飞船上的电脑就会马上自动回复验证信息,耗时仅仅几秒钟而已。可是眼前这艘飞船却丝毫没有回复的意思,它就那么静静地悬浮在那里,好像它原本就属于那里,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强大的主脑终于还是根据飞船的一些细节,给出了它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两名寻视员信服。只见屏幕上赫然写着“超微宇宙航天器——花生2号”几个字。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自从两天前他们接到协助搜寻失联飞船“花生2号”的指令,他们便开始着手准备。首先他们要给搜寻电脑输入失联小飞船的详细数据,包括识别码。以便电脑能够在密如牛毛的小天体中识别出目标。可他们知道,飞船还在遥远的太空深处。即使飞船损坏后速度没有发生变化,想到达这里也还需很久。而且,损坏如此严重的飞船,还会维持原来航线和速度继续飞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只是着手准备,还没有把数据输入到主脑里。这就导致主脑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给出结果。
三分钟后,唐汉出现在天体监测搜寻中心。
“经过再次核实了吗?”
唐汉急切地问道。
“核实了三遍,主脑给出的是同样的结果,可……可这怎么可能?”
其中一名寻视员回答道,还不失时机的表达了难以相信。
唐汉不置可否。
“立即启动回收程序,我要向总部汇报。”
简短布置后,唐汉匆匆离开。
“什么,飞船已到矿星?”
总理从来没有这么吃惊过,声音听起来以致略微有一些失态。他自己也有所察觉,连忙清了一下嗓子。
“呃~,怎么回事?”
“我也是刚刚接到矿星的汇报。”
电话另一头的张董事长显得即兴奋又急切。
“您也知道通讯延迟,无法实现实时通话。我们只是接到报告说,小飞船在报告发出时正静静地停泊在离矿星不远的地方,对呼叫毫无反应,他们正在组织回收。”
“嗯嗯,有消息及时汇报。”
总理放下电话,按响了秘书呼叫器。
“给我接航空航天部曹部长。”
第二十八章 回收
秦川坐在飞船的睡铺上略微有些发呆。我怎么在这?记得我刚刚是进了冬眠舱。不对,好像不是刚刚,进了冬眠舱后好像又发生了什么。可他一时却记不起来了,好像有些东西正在脑中浮现。他用力摇了摇头,努力想理清乱成一团的思绪,可是,好像更乱了。
他闭上眼睛,从头梳理了一遍。首先是飞船不明原因地损坏——与总部失去联系——后来是失气、失温——然后是应急冬眠——再然后是…………就坐在这里了。不对,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要不自己怎么会坐在这里,而不是正在冬眠。他相当清楚,冬眠状态下是不可能在没有“外部解除”的状态下解冻的。也就是说飞船里现在或者曾经有过另一个人,而且是懂得“外部解除”程序的。
冬眠的“外部解除”程序是个相当复杂的程序,包括升温、解压、解冻、药物注射、复苏、唤醒……等等一系列的繁复的步骤,用时长短不一,至少二十几小时或更长。想到这不禁下意识地看了周围一眼,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他非常清楚,飞船里狭小的空间哪里会有能够藏人的地方。那么,究竟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已经可以完全排除这是幻觉,因为他穿过的冬眠服还堆放在敞开的冬眠舱旁,冬眠舱里满满的冬眠液,半透明的暗红色,像极了张裕红葡萄酒,很是诱人,真想喝上一大杯。
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自己冬眠是如何被解除的呢?没有答案。
周围一片寂静,应该还是在太空中吧。舱内可供呼吸的空气还有,温度虽然有点低,但还不是很冷。他把目光移向舷窗,窗外依旧繁星点点,远处的银河白亮亮的,像是真的在那里流淌着。突然,他眼睛的余光瞥见了一个巨大的阴影正从头顶直压下来。起初他还以为是错觉,当凑近舷窗仔细看时,他不禁愣在了哪里。
那个阴影分明就是一艘大飞船,它是如此庞大,说是大飞船并不是很贴切,应该说是一座太空站可能更合适一些。随着它慢慢的靠近,隐隐传来了量子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声。
哪来的飞船呢?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地球的救援船到了。那么,从冬眠开始到现在一定过去很久。
就他的自我感觉而言,从进去冬眠舱到现在也就是前后几分钟的时间而已。但他明白,这只是一种错觉,冬眠期间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就在他感觉只有这几分钟的时间里,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正在他迷茫不解时,“咚”的一声闷响,飞船猛地剧烈震动了一下,好像撞上了什么物体,突如其来的响声不禁让他吃了一惊,也把他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他明白,这是那个大飞船与自己的小飞船对接时发出的声响。看来真的是救援船到了,自己得救了。
不久,舱门开启的声音传来。
“林院士,您在吗?”
一个男音试探着问道。
“我在。”
“林院士还在飞船里。”
那个声音充满了欣喜地喊起来。很显然他是对别人说的。紧接着又问道。
“林院士,您还好吗?”
随着这声问候,一个个子不高,体型略胖的年轻人出现在飞船走廊的尽头处,实际上离他就只有不到5米远的距离而已。他没有穿宇航服,只是穿着带有矿星标志的工作服。这说明前来救援的飞船是全封闭型飞船,有着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
“我是远星集团矿星寻视员小张。”
来人一边做着自我介绍,一边来到了他面前。
“你是矿星寻视员?”
他看着对方点了点头,接着他试探着问道。
“那么说我现在是在矿星附近喽?”
“是的,林院士,这是矿星的飞船回收平台。”
他看到林院士一脸的茫然,心想,多半是林院长受到了惊吓,还没回过神儿来,于是说道。
“您的飞船损坏严重,已无法自主进港,我们不得不用回收平台来捕捉您的飞船。您是否受伤?是否需要呼叫医护人员?”
“不用,不用,我没事。”
他慌乱地说,大脑一面在飞速地运转着。
这么说我是真的来到了矿星?这怎么可能?他忽然问道。
“现在是什么时间?”
紧接着补充道。
“相当于地球上的哪一天?”
他知道为了在矿星上更方便开展工作,矿星上自己制定了一套“矿星时间”。它和地球上的时间有所不同。
当他得到了正确答案后,他不禁惊呆了。按时间计算,现在才是飞船损毁后的第五天。也就是说他是冬眠以后不久就被唤醒了,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已。可这也不对,冬眠唤醒是需要时间的,至少是要再加一两天吧,可是这时间哪去了呢?
还有,按路程算,刚刚走了一半多一点,飞船便严重损毁,应该说彻底损毁更加贴切一点。本已完全放弃了整个行动,怎么又突然来到了矿星。难道这是在冬眠的状态下的一场梦吗?他下意识地偷偷掐了自己一下,由于并没有走心,掐的重了一点,自己不由得吓了一跳。实际上他早就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只是不知所措而已。
现在也不容多想了,随手拿起了航天袋,里面是所有没被销毁的资料。包括他的《极点定律》论文和写给妈妈以及姐姐的信件等。随着寻视员穿过接驳通道来到了回收平台中。
回收平台实际上也算是一艘飞船,它的名称叫“多功能短途运输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在大型飞船和矿星之间运输包括人员、物资以及大型设备等,抓捕和回收飞船也是其功能之一。
运输器的内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一个超大面积的货仓占去了整个飞船近一半的空间。货仓呈长方形,在三个不同的方向上都分别设有宽敞的通道,此时都处于关闭状态。而他们刚刚进来的是一个飞船对接通道,是专门为人员进出而设计的。没有通道的一侧有着两个同样的小门,门的里面就是运输器的总控制室。
货仓室通道的两侧都设有宽大的观察窗,其中一侧正好对着矿星,透过观察窗整个矿星尽收眼底。
远远地望过去,在宇宙黑色的背景下,一颗橄榄形小行星暗淡的轮廓显现出来。上面闪烁着数不清的光点,毫无规律地分布在小星球的某些区域,有的密密麻麻的融为一体,有些却星星点点地散落各处。他们此时正向其中一处光点最为密集的区域飞去。
这颗小行星虽然在太阳系外不是很远,但是我们耀眼的太阳对它来说只是稍亮一些的一颗星星。
第二十九章 太极八卦大厦
随着飞船渐渐地靠近小行星,黑暗的星球表面便慢慢地明亮起来,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逐渐地变得清晰。其中主建筑呈规则的八边形,八个边上分别绘有对应八卦的乾、坤、震、巽等卦相的图案,中间则是两条首尾呼应的阴阳鱼。看来设计者对中国的太极八卦情有独钟。
太极八卦最早出现于《易经》——一本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著作。
其中的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来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用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太极则是用首尾相接、黑白分明的两条鱼象征着阴和阳,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太极八卦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理论之一,在论述万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上,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古代先民们的大智慧。
关于太极一词我们更熟悉的是道教先祖张三丰所创造的一套太极拳剑,它一反常规武术以快制慢的通则,而采用以慢制快,后发制人的纲领,预示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博大的胸怀。
据说,生活在太极八卦大厦里,你会感到倍加轻松,压力锐减。你还会发现所有设备的耗能都会大幅度地减少,就连“智脑”(矿星人对总控主电脑的称呼)的智能程度也有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变得更加聪明了。有关的一些现象和数据都已传送给相关的部门,研究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期待这个来自远古先民的智慧能更多的惠济我们共同的未来。
随着运输器离矿星越来越近,一些细节也越来越清晰起来。由于矿星上没有空气,所以人们常年都生活在地下和封闭的建筑物当中,矿星的表面上也就没有道路和广场什么的。仅有一个个建筑物高大宏伟的穹顶,以及在各个建筑物之间纵横交错的银色管道,这是用于人员穿梭各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这些管道是用特殊的半柔性材料建成,即使遭遇到流星的袭击,也很难对它造成严重的损坏。
不久,运输器缓缓地降落在太极八卦大厦顶部的其中一只阴阳鱼的眼睛上。刚刚落稳,脚下的一扇门便慢慢滑开,漏出大厦雪白的穹顶,随即穹顶中央一块圆形部分徐徐升起。原来这就是一部升降电梯的轿厢,在寻视员的示意下,秦院士走进了电梯,随即电梯滑进一条通往大厦内部的通道。
矿星,唐总办公室。
刚刚第一时间向总理做了视频汇报后的秦川和唐总握了握手,便各自坐了下来。
“秦院士一路辛苦了。”
唐总说着递过一杯碧螺春。
“谢天谢地,飞船损坏得如此严重,您却平安无事。”
“嗯嗯。”
秦川含糊地答应着,心里却被众多的疑点所困扰。他无法解释飞船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了这里。所以他向总理汇报时也未提及此事,但他清楚,不但他自己,所有的知情人心里都会有相同的疑问。自从他在飞船中醒过来,一直就有一个东西在记忆的深处徘徊,却总是难以捕捉得到。这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所在,但却被深埋在了记忆的深处无法显现。
“这里的情况还好吧?”
他赶紧转移话题,虽然痕迹不免有些明显,但唐总也识趣地没追问下去。
“还好,还好。矿地医院林院长马上就到,让他给您做详细的解释吧。”
正说着,林院长推门走了进来。
“你看,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就是林院长,来,认识一下中科院秦院士。”
“你还不知道吧,我们是老相识了。是不是,秦院士?”
林院长一边同秦川握手一边说。
“是嘛,这么巧?呵呵!”
唐总笑着说。
“是的,我们一起参加过好几次学术讨论会,很熟的。”
秦院士也笑着说。
“哪里是一起参加,您这是抬举我,我那可是听课,只是您的学生而已。”
林院长赶紧解释道。
“在众多的学员里,我是问题最多的,所以秦院士对我印象比较深刻,对吧?秦院士,呵呵!”
“哪里,哪里,共同学习嘛。”
秦院士一贯都是很谦虚的。
“这里的情况还不算遭吧?”
“您来的正是时候,情况是这样的……”
“停。”
唐汉忽然站起来打断了两人的对话,两个人一愣。唐汉呵呵一笑说道。
“不忙在一时,欢迎晚宴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是否可以边吃边谈呢。”
说完,三人不禁莞尔,唐总做了一个手势。
“请。”
第三十章 多重空间
总理会客厅。
两位航空专家望着总理,一脸的茫然。怎么可能?这话要不是从总理嘴里说出来,没人会相信这是真的。
“千真万确。”
总理看穿了他俩的想法,又确认了一下。
“想听听你们专业人士对此现象的解读。”
“也就是说,秦院士提前了一个多月就到达了矿星,而且,还是在飞船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秦院士还安然无恙?”
航空航天部吴副部长接连问道。
“那么,秦院士对此怎么说?”
“他在简报中并未提及此事,只是说稍后有详细的报告。”
总理说。
接下来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总理却并不着急,只是微笑着看着面前满脸迷茫的两位航天专家。
“除非……”
另一位专家欲言又止。
“除非……”
他又说了一遍,摇了摇头,却还是没有接下去。另一位航天专家是航天部吴副部长,他看了一眼说话的孔教授,也摇了摇头道。
“这不可能吧?”
又是一阵沉默,首先发言的中国航天大学首席博导,中科院孔院士终于又开口了,但却不是接着“除非”两个字往下说的。
“这个现象用目前现有的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无论如何,飞船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到达矿星。我们不难算出,这个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已接近了光速。这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实现的。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们能够实现这个速度,那也不成。这么高的速度,不但乘员无法承受,就是想停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论上讲,亚光速运行的飞行器,减速到停止,即使不考虑航天器的大小,可能也得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间。除非……”
他还是没能接下去,吴副部长接着说。
“除非它是掉进了时空裂隙里。”
孔院士跟着重重地点了点头,却又马上摇了摇头道。
“但是这个理论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近几年一些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数学模型,建立了这个理论,事实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宇宙里存在着多重的空间,各个空间与空间之间都存在着所谓的缝隙,我们称之为裂隙。在多重空间的相互作用下,裂隙里的时空往往呈极其混乱的状态,它的混乱在于它的极不稳定。它在多重空间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形扭曲,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就会生成一些所谓的能量通道,在这些能量通道里,就会发生“零时位移”,简单说,也就是物体发生了位置移动的时候却没有消耗时间。
“一旦此理论得到验证,其中的原理被人们掌握,人类将有能力在宇宙中任意遨游。”
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看看总理没有发表意见的意思,于是,又继续说下去。
“但是,假使此理论成立,那么,像这样在非人为控制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地到达想去的目的地,确实还是令人匪夷所思,无法解释清楚。”
“这么说来,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喽。”
总理看着频频点头的两位学者,微笑着继续说道。
“想解释它也不忙于一时,终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的。科学是无止境的,它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未知组成的。如果没有了这些未知,世界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总理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
“不管怎样,秦院士的安全抵达,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最多也就是小学快毕业了吧。呵呵呵!”
两位学者也跟着笑起来,同时也不禁佩服总理的洞察力。
“好了,就到这里吧,让我们共同等待秦院士的好消息吧。”
总理说着伸出右手与两位学者道别。
“捕手”号救援飞船刚刚出发就接到了返航的指令,立即启动减速程序,待速度降到一定范围内,便掉头返回基地。
“伽利略号”也接到了同样的指令,改变航向,驶回原定航道。至于对它的补给,另派小一点的补给船就可以了。
沸腾忙碌了多日的远星空港,终于可以安静下来了。全体成员也都能松了一口气。张腾龙董事长亲自主持全体职员大会,重点表扬了奋战在一线的,为了改造“捕手”号几天几夜都没有休息的工程师们,感谢他们为远星集团付出的一切,并授予突出人物嘉奖。最后,他宣布了由许副总理代表国务院签署的《关于远星集团飞行器事件的保密条例》。《条例》详细列举了需要保密的事项,以及保密的重要意义。《条例》最后一条规定:“凡违反《条例》中任何一条者,以叛国罪论处。”可见中央对此次事件的关注度了。
刚刚到达南海无名小岛秘密培训基地,准备展开培训的苏煜教授,接到了总理亲自打来的电话。和他说明了具体情况,顺便通知他任务取消了。作为秦院士的挚友,苏教授自然为他的平安而高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