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想,这老天的脾气倒也古怪,要么不借,一借三天三夜。就象有些古怪脾气的人一样。别人问他借十个、二十个钱,他嫌啰唆,就干脆拿一吊钱,这样好记一些。如果真有三天三夜的东风,那百万曹兵可以烧它一个精光。
假如诸葛亮是骗我呢?到那时木已成舟,我再杀他为时已晚,无济于事了。而且杀他的理由还不足。众文武肯定要指责我:你这样一个大活人,怎么连这点知识都没有?钱物可以贷,风怎么可以借呢?分明是诸葛亮的一句戏言,无端捏造,信口雌黄。你身为都督,竟会不分皂白,拿着鸡毛当令箭,还要杀人家的头,真是可笑之极!
周瑜一动脑筋,有了。我来给他一条令箭。如果他毫不迟疑地接令,说明他不是开玩笑。反之,倘若他借不到东风,我杀之有辞矣。先斩孔明,再图退兵之计。
都督打定主意,走到行军床背后。那里的令架上插着四十八条令箭,其中三十六条是正令,十二条是密令,按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排列。通常发令都是用的正令,密令只是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使用。
周瑜为郑重起见,特地抽出一条密令,即十二条令中的第一条,子令。然后来到孔明面前:“军师,本督付尔将令一支,督造七星坛;问上苍乞借三日东风。其功非小!”
“遵命。”
孔明接过令箭,暗暗高兴。多谢多谢!你真慷慨大方,一条令箭就好比曹操一半家当,都送给了我,自己一点不留。小辈英雄成了大丈夫了。
没有令箭,东风照样可以借的。有了东风,烧毁曹操的连环舟和水、陆两营是容易的,而要攻下他的粮寨,就要凭你这条箭。一条令箭换取曹操的一百六十万石军粮,这种生意是一本万利。本当皇叔粮仓空虚,有了这些大粮,本钱就足了。
明天早晨东风一起,你周瑜定然忙得不可开交,马上要书写密扎,升帐发令,整饬出兵,军务繁忙,自顾不暇,肯定不会想起还有这条令箭未曾收回。
因为你发的都是正令,密令用不着的,自然遗忘干净。当然,日子长了,你也会发觉的,就要宣布这条令箭作废。但是,我明天早晨把它带出去,用过之后,当天下半夜就要送回来的。等你看到,已经悔之莫及,抱恨不尽矣。
周瑜见他泰然无事地接过令箭,自己也放了心。心想,即使东风借不着,我就拿一条令箭来换你一颗脑袋。哪怕到时候我再自尽,有你伏龙作为殉葬,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便问:“请问先生,东风何时能够借到?”
孔明想,这个具体时间,我是算了又算,反复推敲,已经十分准确。东风从明天——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清晨反时初刻起,刮到廿三,丙寅日早上卯时末止,实实足足三天三夜。
但是,天机不可泄露。一旦被你知道,你就不需要我在此“登坛作法”了,必定在东风将起未起之时,调兵遣将,把七星坛团团包围,那我还能脱离是非之地吗?所以,只能和你说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都督,东风何日降临,目下尚难预测。天廷之上千变万化,快时则快,迟时则迟,并无一定之规。总之,需待亮三次登坛已毕,才得借来东风。”
周瑜想,对的,天有不测风云,人作不了天的主。你三次登坛需要多少时间?第三次登坛结束后,东风是否会来呢?都不清楚。天上也和人间一样,办事效率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没有规定的。那就没有办法了。
又问:“先生,这七星坛筑于何处?”
孔明想,这地点我也早已选择好。上次去曹营借箭,是从西边的西山江边出发的,因为那里离赤壁最近。称到借东风,就要放到东头南屏山下的南屏江边了,离刘皇叔的樊口山最近,逃回去也最方便。这一点是不能告诉你的。
如果我现在直截了当地说,把七星坛筑在南屏山,你必然起疑:未经察看,怎么已经知道那儿借风最合适了呢?定有文章。你一疑心,就要派兵把守各处关卡,我又插翅难飞了。
因此孔明答道:“都督,筑坛之处定要依山傍水,又要生地赤土。目下亮亦未知何处为宜。需要少停停四下踏勘之后,方能选定。”
周瑜不知底里,信以为真地说道:“有劳先生了!”
孔明起身道:“都督,军情紧急,事不宜迟,亮即刻便去勘察地形,告退了。”
“先生请便。”
孔明拱手退出内帐,自去准备。
正是:筑台借风欺愚人,劫粮趁火富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