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远离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
一、“手势”教学,让学生表现出虚假的主体性。
1、什么是“手势”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前面同学的发言表示赞成就举出“布”,反对的话就出示“石头”,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刀”。
2、“手势”教学的优势
在使用“手势”的教室里,老师能够迅速、直接的判别学生的意见分布,指明谁来回答问题的,并能看到学生发言十分踊跃的现象。
3、“手势”教学的弊端
(1)“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老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隔裂开来,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
(2)“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疑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4)“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的发表出来。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已达不到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的撇到一边。
4、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的价值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里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二、主体性的假象
1、闹哄哄(发言过剩)的结果
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
2、拒绝发言的原因原因
班级人数,一体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有制度性约束而派生出来的问题相当多。学校(教室)的文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的形式主义。
3、为什么要反对虚假的主体性
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的强加于虚假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题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三、虚假主体性的几个表现形式
1、“起立”“敬礼”
2、从座位站起来发言
3、“补充”
4、指名方式
四、虚假主体性的根源
在追求虚假主题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和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的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于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当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
五、如何远离虚假主体性的教学
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老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六、结语
我读这部分内容,我想起了怀特海的知识观、课程观,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交集点,想起了干国祥老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即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朱永新老师说:“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一间教室,一节课,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珍贵,站在讲台的老师,一定要让我们的教室里流淌着的是真正的自然而然地成长和快乐,而不是虚假的主体性,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在学习各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了各个环节的设计,注重了高效和实用,唯独少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于个体的尊重,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进行,少了倾听学生声音的谦卑和宽容,我认为,课堂教学探索无止境,今天的阅读让我明白不再去追求表面轰轰烈烈的热闹景象,不再去呆板地照搬模式,不再去苛责课堂上回答迟缓模糊的学生,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彼此倾听,让教育无痕,让成长无声,让师生一起用心挖掘知识的魅力,让一切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