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与一家人被关押在集中营,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在集中营他承受了炼狱般的痛苦,他将他的经历和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找到向死而生的勇气,他在集中营时刻濒临死亡的体验与他的观察和反思共同造就了《生命的探问》这本书的内容。
《生命的探问》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遗珠之作。1930年他曾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担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迪优省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教授。
他创立的了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疗法”,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一种心理治疗学派。
这本书收录了维克多·E·弗兰克尔从集中营获救后11个月发表的演讲的抄本,正像这本书所说的那样,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传递一个主题:所有痛苦,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
这本书围绕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主题,其中有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段话: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是问题,一切的关键在于他如何在生活中占据自己的圈子,填补自己的位置。人生是否圆满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行动半径有多大,而取决于他的圈子是否被填满。
每个人对人生圆满的定义不同,圆满意味着没有缺欠、漏洞使人满意。到底什么样才能让一个人满意,这就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衡量标准,存在个人的差异,还有欲望的大小,是否知道适时的满足。
弗兰克尔把生活的圈子是否填满作为人生圆满的衡量标准,是告诉我们尽可能占据我们生活各维度的空间,让自己更加充实,在需要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需要。不论你的圈子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被这个圈子认可和接纳,与圈子融合,成为这个圈子不可或缺的人。
第二段话:当不幸通过命运而来,不可避免、不能忽视时,这种不幸造成的痛苦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如命运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塑造我们。
我们可能永远也感受不到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那段惨无人道、无比黑暗的日子,每天都跟死亡擦肩而过。正是这种经历,让他体悟到不一样的人生,也实现了他的自我超越。他能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痛苦及痛苦的意义。
当痛苦来临时,现实情况让你无法躲避,只能迎面而上。而这种境遇正是考验你的契机,而往往敢于面对的人才能成长和蜕变,这就是命运在塑造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勇敢、有担当和独立自强的人。
第三段话:实现意义有三种主要途径,第一是做事、行动、创造;第二是体验,如体验自然、艺术或者爱别人;第三是发现不可改变的、注定的、不可避免的被人生限制的价值并主动适应限制,做出反应,接受命运。人类必须做好准备,随之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可能是命运的要求,也可能是当事人主观的选择。
弗兰克尔认为实现意义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做事、行动、创造;这种方式是我们普通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劳动和创造,去发现生活美好一面,我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第二种是体验,体验自然、艺术或爱别人。看到小羊喝奶的时候跪下双膝喝奶,让我们想到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看到一部战争电影,让我们回到过去的年代,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体验能够带来感悟,也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是发现不可改变的、注定的、不可避免地被人生限制的价值并主动适应限制,做出反应,接受命运。当我们的人身自由被限制,或精神被摧残,我们只能面对和承受。也就是你的一切都被剥夺,外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会和内在的自我相遇,你才能真正地发现你的内在,它能帮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探问》这本书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那段日子的体悟,其中融合了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因为他的经历很特殊,他所呈现的理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字面的含义,而背后的深意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但是他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像开篇提到的:所有痛苦,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
弗兰克尔曾经在本书里讲过,在集中营死去的人都是好人,他说他自己活下来了,说明他自己不够好。当痛苦来临时,是否能够敢于面对,有担当,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即使已经濒临绝境,还能够保持人性的纯洁与高尚,这才是弗兰克尔想要告诉我们的。
看完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观,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重新开始反省自己生命的意义。
作者:不惑青莲︱推荐看过的好书。立志终身阅读,终身写作,终身成长。分享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