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加了一个读书组织,组织搞的还有模有样的,分班选班长建微信群,书还没看上,看书前的准备倒是做了有好多天,于是在和朋友的私人聊天中,友人引发感慨:不就是一起看个书嘛,要不要搞那么多事,搞得什么重大的活动一样。我笑回,大概是一种仪式感吧,啊,老子终于要开始认真读书放大招了。
其实我觉得中国历来是一个十分注重仪式感的国家,古代有那么多的祭祀仪典,现代又有什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一大堆,无一不是对一件事物的开始或结束做一种总结,是的,总结,中国人也是一个十分热爱总结的人群。因为在一个仪式上我们总得说点或者做点什么来体现这个仪式的独一无二。也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孩子文字功底的培养,高考语文作文要800字,连英文作文都要120字呢。中国的成语也惯有谈吐不凡,出口成章等来形容人的智慧。从诲人不倦的角度,仪式的作用还是杠杠的。
但为什么我们都那么喜欢仪式感呢?我想,可能是我们大多生活的太随意了,很多时候做事都是三心二意没有一个主心骨导致事情做的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或许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的负罪感(内心OS:恩,我是因为没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才失败的,如果我认真做一定能完成的很出色),但长久以往,我们的执行力以及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时刻,我们希望有一个仪式一样的过程来鼓舞我们的信念。从这一角度来看,仪式的确是个不错的事儿。但如果从个人的性格特征来看,一个没有持久恒心的人就算给予再多的仪式,获得了满满的仪式感,他最终收获的也只是一个或者多个的仪式。因此我觉得,我们更为重要的是锻炼我们的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这样就算没有什么仪式,我们也能将事情做得十分好。那时候再来一个仪式,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