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 Wu的笔记】
我们对「聆听」的强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连生理的「原因」都搬了出来,比如一个人为什么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因为听太重要了,这是不是神逻辑?
至于怎么算是聆听,也是各种说法都有,大意就是全神贯注,身体前倾,不带任何偏见,不能预设立场,清空自己,不要在听的时候琢磨怎么说等等。效果如何呢?
貌似在听的人的确不少,看起来也很耐心。实际上,在「聆听」的人,大半在等着别人说完,在找机会说话而已。
那些习惯于保持沉默的人,似乎很喜欢「聆听」的要求,因为这对沉默者而言并不吃力,反正也没准备说话,只须在一些对方强调的地方点个头,足以让对方大为满意了。可是究竟听了没有,听了多少,听到什么,怎么辨识呢?
答案是接话。销售人进入高阶,都会平和地接住对方的话,这是第八课第四讲。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体验,自己劳心费神说了很多,只要对方一出声,才发现对方什么都没听到。军队里,首长下命令之后,会要求对方重复一遍,用在社交上就不适合,即便在工作场合也显得别扭。
唯一的办法,就是听对方的接话。反过来,接话才是聆听水平的见证。
「你好吗?」
「我很好,你呢?」
「我也很好。」
这是自动反应,客套话。不需要聆听。
「什么事?」
「我想给你介绍一下产品」
「我很忙」
「我就需要五分钟」
客户问「什么事」,表示「我很忙」。销售人能听到什么?
A. 客户对我的拜访感兴趣
B. 客户在表达不耐烦,是拒绝
C. 这是客户的自然反应
D. 很迷茫,听不出什么
想知道销售人会选哪一个答案?其实不用猜,只要看他接下来的应对就知道了。
如果把客户的反应解读为兴趣,销售人自然就会实话实说,表明来意。在客户说「忙」的时候,自然就会问什么时候不忙,表示在不忙的时候再来。
当然这个选择会被人笑天真,谁又不是从天真走过来的?在天真的阶段又何必显得老练。当然,实话实说也有很多选择,这是可以提升的契机。
如果选择 B,就是把客户的反应解读为拒绝。被拒绝,有三个方向的反应:
· 愧疚感,认为自己,或者产品,或者公司没法引起客户重视,产生自我渺小感;
· 退缩感,人家都下逐客令了,还不赶紧撤,不是找不自在吗?
· 愤怒感,你越是拒绝我就越是坚持。
如果认为这是客户的自然反应,那么就能了解客户的「自然」,就能理解客户的心理,就能接受客户的行为,从而检讨自己之前的行为。
怎么表达这份理解,怎么表达对客户的接纳,就是一个提升的方向。
如果困惑于客户的反应,不知所措,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销售,也算是一个重新思考销售的机会。
听不出「什么事」「我很忙」的背后含义,或者听到了就当没听到,把人家的话直接扔在地上,会进一步惹恼客户的。
说到这里,我们也要想想销售人的难处。
· 客户就是客户,人人都怕销售,可是销售还是要有人做的
· 脸皮不厚实点,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呢?
· 如果不能开展,业绩从何而来?
· 这些都是典型的误区,很多人走进去就再也没出来过。
怎么选择是对的?怎么选择都不对。只要感觉别无选择,都不是有效的行为。别无选择,就是低效的代名词。
有效的销售,就要有选择的自由。第一个选择,就是说话方式的选择;第二个选择,就是选择如何接话。
怎么接话呢?
首先,就要把客户说的东西当回事。
人家说忙,不管是不愿听,还是不能听,总之是不听。那么,确定接话的方向,把我们的态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正是原因。
这就是我来的原因,就是在表达态度。意思是,反正我要长期在这里工作了,等我们相互熟悉了,希望自己能帮上点什么。
如果对方露出哪怕一丁点儿的疑惑,你就可以半真半假,如数家珍地列出值得让对方主动找我的场景:
· 你看我的体力好能跑腿
· 打字超快能输入数据
· Office 软件都玩得转,能做点分析报告之类
· 市区的街道都很熟悉,哪个弄堂有什么好吃的,都知道
总之,我认识的人多,有事记得找我就行
接着,趁对方发愣的当口,告退:
您今天忙,就不打扰,下次一定让我有机会了解下,哪些我可能帮得上的。
说完退出去,留下客户一个人独自忙碌。其中你列举的场景,可以根据你对客户的了解,任意调整,切记要生活化,场景化,有画面感。
如果要总结这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听到的,要把对方的话接起来。这是专门针对容易忽视对方的行为而言的。
如果说第一种接话是表达重视,第二种接话就是要表达不同意见。表达重视是给予态度;表达不同则是给予对方价值。
其次,表达不同的意见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新鲜,也有误区。看看这个对话:
「你好吗?」
「什么算是好?」
这种对话,虽然没有否定对方,却让人感觉话中带刺,有一种话不投机的沟通氛围。没有对错,如果这就是当事人的目的,那没问题,如果不是,就要重新考虑不同的方式。
再看看另一段对话:
「我们这个季度百分百完成了指标」
「是,你们团队的确做得很好,但是你们的贡献率在下降」
这样接话,是为了鼓励还是鞭策?是习惯如此,还是有意为之?不管是什么,也不问对与不对,最终的评判,就是问问自己:是不是达到了沟通的目标?
无论接话的目标是什么,都可以突出对方的价值。起码,忠实地还原对方的价值,是接话的一个基本原则。
还原对方价值是基本原则,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接话的真正价值,是给予附加值。每接一次,就多加一份价值,这样的对话才有营养,才值得深入。
增加价值,有四个方向:
1) 扩充对方的视野,使见所未见
2) 把没有说明白的东西说透,表而答之
3) 把不能完成的事情,增加做成的可能性
4) 把对方没有觉察的东西,给个提示
这四个方式,都不是简单的附和,都要表达不同点才办得到。举个例子:
「今天很暖和」
「是的,的确很暖和」
「看样子要下雨」
「看起来像是要下雨呢」
「我们五点钟的飞机」
「是的,五点」
这样的对话,虽然与对方没有任何意见上的不同,但是没有增加任何额外价值。还可以怎么样呢?
「今天很暖和」
「是,应该搬个凳子去外面晒晒太阳」
「看样子要下雨」
「没事,车里有伞」
「我们是五点的飞机」
「我预约了三点的车去机场」
要接话变得高效,就要学会把对方的话进行分层。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能「看」到哪些层级呢?比如:
1) 说话的内容,比如结构,顺序,事实与结论
2) 说话的方式,比如肢体动作,节奏,用词
3) 话语背后的情绪
4) 隐性的假设
5) 意图,目标,或者出发点
6) 信念,价值观
如果针对对方的内容接话,容易误入对错模式;
如果针对对方的说话方式,容易误入攻防模式;
如果识别对方的情绪,回应对方的情绪,会快速调整对方的状态。让对方留意到自己的情绪模式之后,可以进一步澄清对方的假设,让对方有一个透彻地说明自己立场的机会。
最有影响力,也可能是最有攻击性的做法是澄清对方的意图,回应对方的意图,这是一场真正的较量,是硬碰硬的行为。
因为此刻,对方的话已经变得次重要,也没有了情绪的干扰,没有隐形的逻辑,双方更加坦荡,或者更加坦诚,这是真正深入的沟通。
如果再往前一步,就超越了就事论事,进入就事论理的范畴了,可以放大这件事本身的影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会有较大的拓展。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把这件事升级为思维模式的调整。
总之,从此不再纠缠于聆听,聚焦于接话。
总结这一讲,就是「随机应变」,有三个要点:
1.学习「随」,而不是「抗」。「随」才是接话的关键,不进「门」,什么重要的话都很难传达出去,「随」就是为对方开的一道门。
2.识别「机」。了解对方到底说什么。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而不是盲目猜测。应该说,没有「随」,也就没有「机」。
3.要「应变」,而非交给身体的本能反应。不断地假设可能遇到的场景,提前准备,让肚子里有「应变」的措施,到时候才来得及反应。否则,一点就炸,一刺激就火大,还怎么平和应对呢?
思考题:
平时,与哪些人的对话,经常会让我们不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