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几章,了解了游戏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满足了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带来了愉悦的感觉,让他们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来自父母和学校的压力与控制。而采用唠叨、打骂、训斥,或者是不给手机、断网,送到戒网瘾学校这些方法都只能是让孩子有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就像是明明孩子的腿已经受伤不能动了,我们还要逼孩子跑步一样,这样做,只能加剧孩子的症状,让孩子更加沉迷到游戏中去。
怎么办呢?仍然是改变战略战术,直面游戏这个对手,我们已经了解游戏了,就不要再逃避游戏。
案例: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做了一些加工。我们把这个人叫做李敏吧。李敏的孩子今年14岁。一玩儿游戏就停不下来。当孩子玩电子游戏时,感觉像是洪水猛兽来袭一般。她给孩子制定了很多规则,但是孩子总是违反。有一次,她跟儿子约好了玩游戏一小时,然而一小时后,儿子要求加时十分钟打完这一局。李敏同意了。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很理解孩子的妈妈,但是,十分钟后,儿子还是拒绝交出手机,停不下来。李敏就不太满意了:已经给你加了你十分钟,你还是不交,你这是违反规则。于是李敏逼着儿子交出了手机,儿子也开始生气,骂妈妈坏。然后赌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这样的场景在家里频繁出现。李敏已经快崩溃了。但是,李敏是个很有自醒能力的人,她就是通过改变战术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周末这天,在家里很轻松,就想:这个游戏好在哪儿呢?于是就在旁边好奇地看孩子玩儿,并且不断地问这问哪,了解游戏是怎样的玩法,孩子也边玩边告诉我游戏的规则和游戏的灵活性以及他自己需要在玩游戏不断的想一些策略,当孩子感觉到妈妈对他玩的游戏感兴趣时,他非常开心,并且在妈妈没有催促的情况下在结束一局后,主动的结束了游戏。这让李敏特别惊喜。
为什么孩子没有抗拒呢?
当一个人好奇一件事情或者是事物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接纳的态度,这个时候的妈妈放下了对孩子的改造意愿,也完全没有想让孩子不玩儿游戏的想法了,而是真的对这个游戏和孩子玩儿游戏的状态产生了好奇心,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没有期待对方改变的样子,却常常会带来对方的改变,妈妈自己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这样的一种改变,对孩子是一种新的感受,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玩儿游戏的时候没有压力了,妈妈不再不停地指责自己,督促自己停下来,不要玩儿了。妈妈居然兴致勃勃地和自己探讨请教。
孩子边玩边告诉妈妈游戏的规则,以前,孩子边玩边沉浸于内部的世界,而现在这个孩子在玩电子游戏的同时,却和外部的世界有了连接。而且他对自己的游戏有了总结,第一要把游戏规则说清楚,第二,它需要回顾自己使用的策略,让妈妈更清楚。而且另外一个改变,就是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玩游戏这件事情很感兴趣,而不是要说服他,改变他的时候,孩子变得非常的开心。
那最后一个改变,就是妈妈并没有催促孩子结束,而孩子自己主动结束了。这也让妈妈也感到很好奇,那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可能的原因就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常常就是争夺主导权的一个关系,谁来掌控孩子的生活,当我们在通常的生活里,总是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掌控孩子的生活,改变孩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是试图在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处于被掌控的状态。那么,当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的时候,它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拿回掌控感。而当李敏关注他孩子的游戏内容、游戏过程的时候,孩子边玩边告诉家长游戏的规则,游戏的灵活性。孩子是能够对于游戏的规则有掌控感的。还去表达自己的策略,也说明还是对自己的游戏策略是有掌控的。所以,李敏并没有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只是对孩子的游戏感兴趣,这个部分也让孩子不会感到被威胁,他的掌控感也会变得更多一些。最后,儿子主动结束了游戏,这个是他有更多掌控感的一种表现,他可以通过结束游戏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
一是接纳游戏,游戏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洪水猛兽,游戏就是一个工具,甚至是父母的一个帮手。让孩子适度的玩儿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情绪处理以及心理发展是有帮助的。同时,就像李敏一样,和孩子谈谈游戏,借游戏这个对手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进而和孩子产生情感链接,让孩子不再只是和游戏发生情感链接。
二是自己先轻松起来,做好自己的事儿,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不再只是盯着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氛围是能传染的,孩子感受到这种愉快的氛围,就会不想着总是逃避到游戏中去了。
三是从游戏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中找到一些自己可以做的点,尽最大力量满足孩子。拿着放大镜照出孩子的优点,我们班上的妈妈就是这样,孩子不和她说话了,她每天都会发现孩子的一个优点,写给孩子,或者发短信微信给孩子,最后,终于把孩子打动了。孩子被认可了,觉得自己有价值了,自然就愿意和妈妈在一起了,毕竟孩子是最喜欢妈妈的,孩子也是最 愿意过正常人的生活的,当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远比游戏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要好很多的时候,自然就就不会只想逃到游戏中去了。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这个儿子的变化并不大,或者说:我儿子即使这样,也并不一定会自动停下来。是的,我在课程里,在班级群里,总是告诉大家,别着急,我们用控制命令强迫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十几年了,自己刚刚有一点点的变化,就希望孩子马上不玩儿游戏了,这种想法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从这样小的地方,自己一点一点地调整,孩子会感受得到,就会一点一点地发生改变。真的别太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