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陶邑的地方,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贸易中心,陶邑是盛产河鲜,南边的亳州盛产药材,西边是三晋盛产煤炭,东边洛邑盛产纺织品与劳动工具,北边的豫州盛产粮食,
这时候陶邑来了一个人,他做了一件事,他也想在这个贸易中心做点生意,但是他却做了一个独特的生意:就是带着自己的手下,开办了历史上第一家“物流公司”。他看出来当时各地出产的东西当地自然便宜,可是你到那里买来回的人力财力也会消耗不少,于是就有了这个想法。
刚开始的时候,运输生意做得很不顺利,很多商人并不接受这种新的运货方式,总觉得自己运就行了,不想让别人再赚这个钱。
可是,跟他合作过的人渐渐就发现了这种方式的优点,商人自己运货太麻烦,单次只运他自己货相对范蠡这种成本会多很多。慢慢地大家就喜欢上了这个方式,这个消息慢慢地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他的货仓开始每天爆满、
就这样,他建立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物流公司”。
这个人呢就是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今河南南阳淅川县),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财神"、“道商鼻祖”等。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除了他这个“物流公司”的想法其他还有像穿越者的证据么?
首先他的军事思想,他是首先提出唯物主义的战略观的人,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持盈者与天",他提出世间万世万物都有它的自然的规律,就像日更月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规律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定倾者与人",同样是唯物论的观点,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本国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
其次在当时独特的经商理论现在还受用:比如“薄利多销”、“贵卖贱买”、“农末俱利”,带有浓重的现代经济思维色彩。
在开“物流公司”之前也有一个小插曲: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就来到了齐国,当时他发现齐国的马匹优良,而且价格便宜。他在吴越两国的时候知道那边的马价格高也品质一般,但是齐国到吴越两国之间路途遥远,人马的住宿费不说,如果遇到强盗山贼一类那就是人才两空。
于是范蠡找到了一个势力强大的商人,叫做姜子盾,他经常与吴越之间做麻布生意,沿路的强盗山贼都已经被姜子盾金银买通,强盗山贼一看见是姜子盾的货收一点钱就可以放行
然后呢他就在城门口写了一条榜文,:“我组建了一支马队,帮人运货,开业酬宾,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不出所料这个姜子盾找到了范蠡
范蠡帮姜子盾送货,沿途的强盗就变成了范蠡的朋友,高昂的沿途住宿费也都由姜子盾支付,范蠡没花一分钱,就把马匹安全送达了吴越,这些马匹到吴越后范蠡果然大赚一笔。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劝说和他一起建功立业的文种让他也离开,说了句很有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不信,仍然待在勾践身边,却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
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已准备好的木船,穿过护城河,直向太湖而去。
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范蠡最后他急流勇退,带着西施飘然隐去,是不是很有一种:“穿越者”爽文里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