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阳明先生说:知昼,则知夜;
知昼夜则知生死。
在生死的问题上,孔子或许心知肚明,只是这六个字太过隐晦,千百年来无数儒家学者能体悟得到其中真味的,着实寥寥。倒是阳明先生直白精准,不留死角,把个生死轮回一语道破。
我们来看昼夜,随着日月升降,斗转星移,一天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白天过去,夜晚来临,夜晚过去,白天又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时间的轮回。以这样的视角去看昼夜,我们会发现,昼生夜死,夜生昼死,然而,新的昼夜已然发生变化,似乎又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什么呢?新的昼夜的内在发生了变化,里面的人、事、物已然与前日不同,不变的是什么呢?日升月降,斗转星移的规律,昼夜的特性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把昼夜换成一个人的一天,那么,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然发生变化,似乎又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什么?你身体的内在发生了变化,细胞的代谢更替、昨天经历的事物对你经验的影响和变化,甚至今天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昨天都有不同,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我是新我,昨天的我是旧我。不变的是什么?我们的日常习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的关系,我们的形体……然而如果细究下去,这些也是变化的。更宽泛的,不变的,我们还是那个称得上“人”这个概念。
如果把昼夜换成一个人的生死,那么又意味着什么?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变化,似乎是每个人难以面对和理解的主题。首先,关于生死,其实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就像昨天的夜与今天的昼,这也是一种意义上的死亡,只是我们觉察不到罢了。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以七年为限(这个时间长度,身体的所有细胞几乎更新了一个轮回),七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觉查一下他们的不同。如果你愿意,你当可发现,去掉那些你所体验的人事物的感受,那个七年前的你如此陌生,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和现在的差异是很大的。那么,再把时间拉长,从你出生,到你死亡,似乎是一个起点和终点,它的轮回又是什么呢?
我们已然看到,一个生命体的延续本身,也是它不断“死亡”,同时也在不断“新生”,就像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要经临白昼和黑夜一样。这是生命的真相。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其实每天我们都在面对我们的死亡和新生,只是不自知罢了,那些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熄灭的恐惧,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幻像,是我们不肯或者不知道面对我们每时每刻的“自我”消亡。
如果把昼夜换成人类的生死,又意味着什么呢?它的内在发生着变化,每个人都是一个灵魂的载体,肉体的生和死,灵魂的幻和灭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在《瑜伽经》里,我们看到了灵魂的存在形式,它既有人类共同的实在,又有个体“我慢”的体验。如果把一个人的肉体看做一只蜡烛,一个人的“我慢”体验看做是蜡烛上的火焰。从表象上,一根蜡烛燃尽,火焰也就熄灭了,生命就终止了。其实不然,一根蜡烛上的火焰虽然消失了,但它可能点燃过另一根甚至更多的蜡烛,至少,它曾燃烧过自己。那么,被点燃的火焰再传递给更多的蜡烛,生命的火焰就在这样延续下去,人类也这样延续下去。这是人类生死内在的变化,它既有肉体能量的传递,也有灵魂或意识的延续,而且是“非断非常”,“非一非异”的。
怎么说呢?以蜡烛为例,前面蜡烛的火焰虽然消失了,但它点燃了后面蜡烛的火焰,这叫“非断”;同时,尽管后面的火焰来自前面的火焰,但它们显然又不是同一个火焰,这叫“非常”。人这一世的生命虽然与上一世的生命具有内在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却不是一个不变的“我”从上一世过渡到这一世。或者说,这一世的我与上一世的我既不能说是同一个人,也不能说是全然不同的,这叫“非一非异”。什么样的火焰才能流传下来呢?两个字——“正见”,比如孔子之学、阳明心学、瑜伽之道,亘久流传。而像程朱理学、成功学等,则因偏与正道而只能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作用。每个人内心都有其“正见”的部分,它被良心维系,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不是每一个人的蜡烛都能够点燃另一个生命,都能够被传承。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六道轮回”和“业报”,懂得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当可以发掘内心良善的一面,用内心的光点亮别人,同时也就传承了自己。
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无常无我的世界上,一个人应该建立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获得幸福安乐的人生呢?
阳明先生这样教导我们:首先,永远不要试图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比如人定胜天啊,夜郎自大啊,通通要不得,占有欲会成为你所有痛苦的根源。同时,你当可尽情去欣赏、体验、享受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其次,照破自我的幻象,认识真正的自己。这一部分正是《瑜伽经》所包含的内容,当我们能够做到对身心内在的一切事物保持清明的觉知和如实的洞察,没有一息间断,你就契入了生命的真相,从而便能无惧无畏于身心内外的一切无常和变化,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上。最后。不要苛求完美——无论是对已、对人还是对事。追求完美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我执”,也是心湖荡漾的顶峰,越是追求完美,内心的波涛越汹涌,真如本性就会更加模糊不清。对任何事物,你当可做最好的打算,同时要随时准备接受任何的结果,甚至是最坏的结果。
最后,以轩辕黄帝的话归结本文: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阙中。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