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即进门必过的一道槛。这是“坎”,亦是“槛”。
门槛其实无处不在,在你面前的每一道门前,槛便在那翘首以待。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一道道“坎”,才能更上一层“槛”。
阅读是有门槛的,任何的“无门槛”学习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拥有对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再多便捷的资源,再丰富的知识都是没有意义的。
跨过进入文学殿堂的门槛后,一切才刚刚开始。董卿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可以摆脱局限和狭隘。”此时,更上一层槛的要求是读书与行路。为何读书非要伴随行路?因为不行此路便难懂此书。陆游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言非虚。想要深刻理解,读懂文章,没有足够的积淀是行不通的。
虽说,文学固然该是亲人的,不必是晦涩难懂。因为历史已然告诉我们文字的最种流传还在于大众。那么“亲人”,便是低的门槛或可当作门槛不存在了吗?并不。
任何可以流芳百世的文章必定不可能只有一道门槛。那样的文章过于浅薄,不够厚重,不够有深度,也不足够让后人细细揣摩。“亲人”只是为人们跨过第一道“愿意读书”的门槛之后,降低“读懂文字”的门槛罢了。
想读出文章内涵,“良好的文学素养”就成了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
对于陈寅恪老先生而言,让一群仅为了图个热闹的浅薄俗客读他的文章,无疑是“不必要”的。他想要的是知音,是在不同时代能与他隔着时空有灵魂相通的读者。先生曾言“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由此可见,其心之追求层面,早已不是者简单的内容本身。他早已将阅读的门槛上升到了精神。此时“思想高度”才是先生设下的真正门槛。
这门槛从不是为了为难你,或是阻遏你的前进。这门槛是前进的目标,仿佛漆黑夜色中指引航行的灯塔,给你一步步向上的指引。
满足门槛,才可获得真正的文字。而只有步步提升自我能力,才能跨越道道门槛,靠近作者的思想,走到真知的面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中本就有百槛,过一坎,斩一问,步步递进,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文章是读得出人生百态的,文字亦是千人千面的。
但领略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跨过那道文学本身设给你的槛。这门槛不为拒绝你求知,而为你更好的提升自我,以更好的自己迎接文化的馈赠。
这世上本就不存在所谓“高”,“低”门槛之分。一切皆设定与自身,因人而异。若非要说有所要求,那前方的坎,必然等你更上一层槛。
任何困难艰苦都挡不住求知者的脚步,困难艰苦,玉汝于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槛。
是应试类的议论文啦!第一次用简书,请多指教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