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风·周南·卷耳》前四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描述了一位妇人在路边采卷耳(也就是苍耳),思念征夫的故事。虽然不知其采来作何用,不过仍然可以看到,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已经在利用这路边的野草了。
当然,我对苍耳最大的印象是,小时候,在苍耳子成熟后,它们成了我们这些野孩子最好的武器,用来恶作具,扔女生、老师、“敌人”们的毛衣上,头发上,让他们苦恼一阵子。
后来,它还进了我们的课本:苍耳妈妈有办法。一下子,发现原来苍耳跟我们的关系还是挺亲密的。
还是引用百科来对它的基本信息作一个初步了解:
苍耳(拉丁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株都有其毒(贝壳杉烯毒苷),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原产于美洲和东亚,广布欧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区;野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看到“种子有毒”,我们可能会特别好奇,这毒性较大的野草果实,是如何用在中医中,治愈我们的疾病的呢?
一,神农本草经
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味苦、甘,温,有小毒。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方用亦甚稀。
三,本草三家注评注
气味甘温,有小毒,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
张隐庵曰:苍耳子,《本经》名“枲耳”,赅茎叶而言也,今时用实,名苍耳子,子内仁肉,气味甘温,外多毛刺,故有小毒,花白实黄,秉阳明燥金之气。
金能制风,故主治风头寒痛,谓受风邪,为寒为痛也。
燥能胜湿,故主治风湿周痹,四肢挛痛,谓风湿之邪,伤周身血脉而为痹,淫于四肢,而为拘挛痛疼也。
夫周痹则周身血脉不和,周痹可治,则恶血死肌亦可治也。四肢拘挛痛可治,则膝痛亦可治也。
久服则风湿外散,经脉流通,故益气。
黄杰熙评:张氏丢掉气味甘温不管,专以白与黄色,归入阳明燥金之气论治,即以金与燥二者,以注解主治各症,通则勉强可通,但不全面彻底。
盖苍耳子,以其外多芒刺而属金戈之象,故秉金气入肺经;味甘入脾;气温入肝,为入肺脾肝三经之药也。
主治风头寒痛者,以其金以制风木,其温以散寒邪也。
治风湿周痹者,肌肉受风濡湿,阻止血脉流通,痹者闭也,周身受风湿,痹闭血脉流通,谓之周痹,苍耳子味甘入脾,脾主肌肉,故入于肌肉,金性制风而燥湿,气温则流通血脉,风湿去,血脉流通,则风湿周痹去矣。
四肢拘挛,血不流通之故;恶肉死肌,土气壅塞,血气难通之由;膝痛者,风寒湿下溜,留于大关节所致,苍耳子以其金性制风,温性散寒,金燥之性祛湿,风寒湿去,则血气通行无阻,故统治之。
味甘益脾气,气温益肝气,久服肝脾之气升,故益气。
四,《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朱燕中)
【药性】
性味功用:气味甘温,有小毒。甘乃土之味,其性为缓,其用补益气阴。温者火之气,其性主长,其用温阳散寒。
五行属性:花白实黄,性温,其子熬油可点灯,五行属土,属金,属火。
六经归属:禀太阴金之精气,阳明中土之气化。
【应用】
1, 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煎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集简方》)
2, 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圣惠方》)
3, 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4, 赤白汗斑:苍耳嫩尖,和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
5, 齿风动痛:苍耳一握,以浆水煮,入盐含漱。(《外台秘要》)
6, 鼻衄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圣惠方》)
7,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茎、叶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五,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味甘,性温,有小毒,入肺经。主风寒湿痹,头风脑漏,疔肿困重,疥癣瘙痒,血崩,大风,癫痫,善能发汗。炒令香,杵去刺用。
苍耳甘温,故能走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之,肺主风邪,故治疗如上。
反猪肉,解狗毒。
六,药性赋,药性歌括
苍耳子透脑止涕。(药性赋)
苍耳子苦,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瘙痒堪尝。(药性歌括)
七,玉楸药解 (黄元御)
味苦,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散风湿拘挛,泻湿去风,治肢节挛痛,瘰疬疥疠,风瘙瘾疹。
八,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山东、江西、湖北、江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