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决策的五个要素(上)
1. 了解问题的性质,若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可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按照问题的发生情况来说,细究起来,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经常性的问题,发生的个别问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问题;
第三类,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第四类,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除了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均需要一种“经常性的解决方法”,即需要制定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一种原则。只有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才必须个别对付,没有原则可循。
有效的决策人常需花费不少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如果类别错了,其决策必为错误的决策。我们常犯的错误便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最后一种错误,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2.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找出边界在于了解决策应当遵循的规范,要了解决策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以及满足什么条件。边界条件越清楚,据此做出的决策就会越有效。但是边界条件往往不易找到,且每个人看到的边界条件也不尽相同。此外,对于重要的决策来说,想要确定边界条件仅仅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收。
这一个步骤主要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收”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之间的区别,最终难免会走向错误的折中。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收的问题,如果总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